过了腊八,天愈发变得寒冷,尘封的年味儿,开始升温发酵,慢慢弥漫开来。
城里原本有些拥挤的街道,忽然间更堵了。街两边的行道树、还有街中绿岛上的乔木和花草,落叶的显得特骨感,常青的却有些生气不足。天冷了,绿,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畏缩、退避之意。倒是新挂上的彩旗、红灯笼,平添许多喜气。
冬天的夜来得早,六点刚过,街上各色各式花样万千的彩灯和灯饰景观,就开始争奇斗艳。开车的人,也不知是事情没有白天那么急,还是对斑斓夜色的敬畏,速度慢了下来;行人三三两两,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拍景、合影、发朋友圈,可惜不能放挂鞭或焰火什么的,来个锦上添花。烧烤、酒吧之类的夜店,或忙碌之中冒着腾腾的热气,或暧昧的透着捉摸不定的暖意。
年关将近,小城的夜晚比白天精彩,也更迷人。
集镇上原先本不怎么繁闹的农贸市场,一天天空荡起来。临近市场的街或路,不论宽窄,一律特别的拥堵,两边一架挨一架的三轮车、间或夹杂其间的老式板车,形成长长的地摊甬道,前行的车辆和行人,就像过去在老街穿巷,要相互照应着侧身才能通过。摊子上多是成捆成捆带泥可存放多天时令菜,蹲着的、弓腰的选购者,只顾翻选、讨价还价,对着急前行车辆不太在意。
村子里面,在外闯荡一年或几年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回到杂乱的老屋,不管混的咋样、带回的钱多钱少,头几天都一副衣锦还乡的模样,鞋亮衣鲜摆着阔,看哪儿都有些不顺眼;那些有孩子、有老人的夫妻,则大包小包,恨不得把外面的那个城市里能带的东西一股脑装回来,敬老、宠小。
很多人已经在离老屋不远的城里或集镇买了房,白天陪老人、吃土灶,东跑西窜、走亲访友,夜晚时不时跑到城里,住有空调、平常不在家没有机会住的小区房。他们在已经不习惯在老屋里住,太冷。
杀年猪是年关前最隆重的事情之一。只可惜,肆虐的“非洲猪瘟”让“二师兄”几乎绝迹,吃杀猪菜、喝猪血汤,成了奢望和记忆。以前这个时节,该是家家户户熬麻糖、打糍粑、磨豆腐的时候。现在,这些东西超市里都有,也不贵,但与之前那个味儿相比,总觉差了点什么。
在镇上某个角落,有秦姓兄弟搭了个铺面,弄几车祡禾、木炭,挂了一个“XX麻糖”的招牌,现熬现卖,围观看稀奇的、品尝论短长的,你三斤他五斤,生意火爆,到大年三十还不打烊。村里人赶街在这里买点麻糖,既省了事,也见识了人家的地道手艺;嘴刁的城里人,或探奇、或念旧,也慕名远道来寻。城与乡、今与昔的情感、口味,通过一门手艺、一份吃食、一爿小店,在这里交织、对话、碰撞。
团年饭已经没有书上记载的那些繁琐、威仪程序,也不是只有一家人才聚在一起吃。三朋四友、同事同僚,相互邀约,一拍即合,但一般不会在家里做,多在餐馆、酒店。真正的自己家人的团年饭,在除夕之夜,要可口、吃光、尽量不剩,完全不必“不能吃完、要留一点,祈求年年有余”。短缺的时代早过去了。
最纠结、也最乏味的,可能是看春节晚会。最大牌的央视春晚,最草根的社区春晚,还有农民春晚,县、镇春晚,各个省、市的电视春晚,从腊月二十几到年三十的除夕夜,太多太杂,有些腻。但如果没有春晚,没有选看节目的纠结,没有对节目的吹毛求疵,除夕之夜咋守岁呢?
春节是从除夕的困顿中熬出来的。大年初一,一元复始,也不用问是否情愿,万物被披上了新装,处在巅峰的年,在高潮中开始进入后半场。
真快啊,又一年过去了。
(严泽波)
城里原本有些拥挤的街道,忽然间更堵了。街两边的行道树、还有街中绿岛上的乔木和花草,落叶的显得特骨感,常青的却有些生气不足。天冷了,绿,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畏缩、退避之意。倒是新挂上的彩旗、红灯笼,平添许多喜气。
冬天的夜来得早,六点刚过,街上各色各式花样万千的彩灯和灯饰景观,就开始争奇斗艳。开车的人,也不知是事情没有白天那么急,还是对斑斓夜色的敬畏,速度慢了下来;行人三三两两,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拍景、合影、发朋友圈,可惜不能放挂鞭或焰火什么的,来个锦上添花。烧烤、酒吧之类的夜店,或忙碌之中冒着腾腾的热气,或暧昧的透着捉摸不定的暖意。
年关将近,小城的夜晚比白天精彩,也更迷人。
集镇上原先本不怎么繁闹的农贸市场,一天天空荡起来。临近市场的街或路,不论宽窄,一律特别的拥堵,两边一架挨一架的三轮车、间或夹杂其间的老式板车,形成长长的地摊甬道,前行的车辆和行人,就像过去在老街穿巷,要相互照应着侧身才能通过。摊子上多是成捆成捆带泥可存放多天时令菜,蹲着的、弓腰的选购者,只顾翻选、讨价还价,对着急前行车辆不太在意。
村子里面,在外闯荡一年或几年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回到杂乱的老屋,不管混的咋样、带回的钱多钱少,头几天都一副衣锦还乡的模样,鞋亮衣鲜摆着阔,看哪儿都有些不顺眼;那些有孩子、有老人的夫妻,则大包小包,恨不得把外面的那个城市里能带的东西一股脑装回来,敬老、宠小。
很多人已经在离老屋不远的城里或集镇买了房,白天陪老人、吃土灶,东跑西窜、走亲访友,夜晚时不时跑到城里,住有空调、平常不在家没有机会住的小区房。他们在已经不习惯在老屋里住,太冷。
杀年猪是年关前最隆重的事情之一。只可惜,肆虐的“非洲猪瘟”让“二师兄”几乎绝迹,吃杀猪菜、喝猪血汤,成了奢望和记忆。以前这个时节,该是家家户户熬麻糖、打糍粑、磨豆腐的时候。现在,这些东西超市里都有,也不贵,但与之前那个味儿相比,总觉差了点什么。
在镇上某个角落,有秦姓兄弟搭了个铺面,弄几车祡禾、木炭,挂了一个“XX麻糖”的招牌,现熬现卖,围观看稀奇的、品尝论短长的,你三斤他五斤,生意火爆,到大年三十还不打烊。村里人赶街在这里买点麻糖,既省了事,也见识了人家的地道手艺;嘴刁的城里人,或探奇、或念旧,也慕名远道来寻。城与乡、今与昔的情感、口味,通过一门手艺、一份吃食、一爿小店,在这里交织、对话、碰撞。
团年饭已经没有书上记载的那些繁琐、威仪程序,也不是只有一家人才聚在一起吃。三朋四友、同事同僚,相互邀约,一拍即合,但一般不会在家里做,多在餐馆、酒店。真正的自己家人的团年饭,在除夕之夜,要可口、吃光、尽量不剩,完全不必“不能吃完、要留一点,祈求年年有余”。短缺的时代早过去了。
最纠结、也最乏味的,可能是看春节晚会。最大牌的央视春晚,最草根的社区春晚,还有农民春晚,县、镇春晚,各个省、市的电视春晚,从腊月二十几到年三十的除夕夜,太多太杂,有些腻。但如果没有春晚,没有选看节目的纠结,没有对节目的吹毛求疵,除夕之夜咋守岁呢?
春节是从除夕的困顿中熬出来的。大年初一,一元复始,也不用问是否情愿,万物被披上了新装,处在巅峰的年,在高潮中开始进入后半场。
真快啊,又一年过去了。
(严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