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要闻 >
以文化奠定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10    【字体: 】      
  编者按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本报即日起推出《奋进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谈》,深入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内涵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中华民族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具体时间表的提出,标志着未来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文化建设居于基础和前提的地位。
  的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强国,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条必由之路。文化也是现代化的灵魂,文化不强,现代化国家就无从谈起。纵观全球,人类现代化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转换,因此,必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实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用了4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发展道路,这种赶超式现代化发展让中国历史性地摆脱了贫困问题,并在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我们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也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此同时,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更加振奋精神,更加充满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文化强国增强文化价值共识,凝聚起现代化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共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跨越时代变革中保持自我的标志,它为特定民族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提供最基本、最稳定的文化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经过艰辛探索确立的正确道路,其中党的领导、人民主体、中国特色是其最基本的文化价值共识。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领导我们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必须自觉认识到我们所谋求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发展指向。我们还必须坚守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文化强国增强文化吸引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魅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实践让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事实证明,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正视我们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要有使命感,尤其是在经济强起来的基础上,在文化上也要迈出自信稳健的步伐,真正以文化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文化倡导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因而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特征,这无疑是我们独到的文化优势。面向未来,我们不仅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璀璨辉煌,更重要的是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创新文化,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现代文明素养,善于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与经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与世界各民族平等的文化交流中,构建文明互鉴、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文化强国培育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头活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文化强国应当具有雄厚的现代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理应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先导。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现代文化的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从文化普及角度看,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提升全民族的现代化文化素养,夯实文化创造的深厚社会基础。而从文化提高角度说,要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积极性,倡导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与崇高的责任。要努力改变我国文化产业复制能力强大、原创能力不高的现状,以改革释放文化创新活力,真正为人民创造出一批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出一批不朽作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博大胸怀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文化强国和民族文化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
  (作者:邹广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

wx2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002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