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杰是宋河镇徐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徐桥村老书记任期届满,换届时,由于村里党员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部分老党员和村民代表,想到臧杰上过大学,家里有产业,便推荐他回村任职。面对老书记和镇领导对他的期许,臧杰感到犹豫彷徨,“这意味着我要放弃武汉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但是,每每想到养育过我的故乡热土,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我觉得我有义务、有责任,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刚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时,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臧杰迫切希望为群众做些实事,于是他第一时间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在走访过程中,臧杰了解到村里水源条件好的田,大部分流转给企业搞稻虾连作;水源条件有基本保障的,村民留作口粮田;剩下一些靠天收的冲田、坡田,基本处于半闲置、半撂荒状态。
“土地无人耕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臧杰前往罗店镇马岭、石板河等村学习村企合作的先进经验,思考如何盘活土地资源盘活,增加群众收入。当时,正逢本村传统企业徐桥酒业技改扩规之际,每年酿酒所需要的红高粱需求量要增至50万斤以上,都是从省外或者国外高价采购,成本高昂。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种植红高粱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呢?” 臧杰转念一想,便多次上门与企业沟通采购本村种植的红高粱。可酒厂老板担心改用村里种植的红高粱会影响酒的品质,并不同意这个方案。臧杰没有气馁,他认真研究制定可行性方案,比对收购成本,同时建议在村里开辟一块试验田进行试种,酒厂可对红高粱种植全程跟踪。经过臧杰反复沟通对接,酒厂老板在对比收购成本和品质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同意了他的方案。
当臧杰信心满满,正准备组织动员乡亲们一起种植红高粱时,却发现乡亲们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没有种过红高粱,担心辛苦一年下来可能还会亏本,还怕种植出来的红高粱品质达不到酒厂的要求,卖不出好价格。” 臧杰说,当时一天的走访下来,只有四五家农户同意种植。
经过深思熟虑,臧杰想到可以通过成立集体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连片种植红高粱,再通过合作社与酒厂签订合同,达成村企社合作。这样酒厂原材料品质有了保障,还能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撂荒的土地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利用。他多次在湾组召开户主会,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分析合作社发展的前景,对流转合同事项反复征求乡亲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臧杰的提议取得了所有臧家冲28户农户的支持,流转撂荒地用于种植红高粱。
“要想带动乡亲们为徐桥村实现创收,光有干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先进的技术。”为此,臧杰多次到省里、市里取经,甚至前往传统种植红高粱的大省河南、山西、贵州等地,了解当地优质红高粱种植所需要的土壤、光照以及栽培技术。臧杰还找到省农科院寻求支持,经农科院推荐,鄂州种业基地派出专家教授到徐桥村指导塘堰清挖、灌溉设施配套、土壤调查等工作,并将这片区域作为京山市北片的试点示范基地。为了建设好红高粱基地,臧杰每天早出晚归,整整忙碌了50多天,人晒黑了,手上也起了老茧。
2022年5月,在鄂州种业的支持下,承载徐桥村发展的100亩红高粱基地开始播种,但随之而来的是连续两年的干旱。为了保灌保收,臧杰经常和基地的务工人员一起,背着药桶打药,牵着水管浇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每一天都很忙碌,但每一天都很踏实。” 臧杰说。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目前徐桥村红缨子高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由最开始的100亩扩大到今年的400亩,预计将为徐桥村带来20万元收益。“当我看到这一片红色高粱景正逐渐绘就,农户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我觉得,执着于自己的选择,钟情于自己的事业,回应群众期盼,让村里的面貌有所改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臧杰也真正成为了一个“新农人”,他坚信当初回村的选择没有错。
一近徐桥十里香,大红缨子尽高粱。虾肥稻熟品富裕,天下最美是故乡。“我决心扎根徐桥,建设徐桥,在这片民风淳朴、美丽富饶的乡土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欢迎大家到徐桥,尝龙虾,喝美酒,咱们不醉不散。” 臧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