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头条京山 >
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湖北机遇
来源:长江云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27    【字体: 】      0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事关“国之大者”。今年同样也不例外,仍然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展开。不同的是,也释放了一些新的信号。比如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等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哪些湖北机遇?

如何更好助力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长江云新闻记者采访专家学者权威解读

湖北农业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



王维薇:湖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全省有涉农科研机构73家,涉农院士15人,农业科研人才丰富;

湖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需要从落后技术向高尖端、绿色、融合技术转变,湖北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建立,湖北洪山实验室、武汉国家农创中心陆续成立,湖北科技创新优势突出。

湖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从传统品质向优质高产抗逆突破性品种转变,例如,第一个国审生猪品种硒都黑,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种业和新兴投入实力雄厚。

湖北如何更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熊航:一是建立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入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搭建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至消费的全环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二是持续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湖北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电商已取得一定成绩,如枝江、秭归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更多湖北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在设施农业的应用,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积极引入先进传感器、监测设备及数字化运营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加大对湖北省特色农产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针对水产品、油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入研究其生长规律、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性,完善农业模型,为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聂飞: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应加大对农业相关项目的研发力度,设立专项项目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增加研发投入,注重专利产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落地;强化政府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应用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小农户往往难以承担。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方面增加投入,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如何结合湖北实际管理好耕地、宅基地

在保护耕地方面 湖北走在全国前列



何可:2024年,湖北在全国率先打出了一套耕地保护“组合拳”——正式实施《湖北省耕地保护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为6925万亩耕地和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筑起了一道“数字防护墙”,通过卫星遥感、智能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耕地保护的常态化、精准化管理。

在违法用地整治方面,湖北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不仅完成了14.66万亩存量违法占耕问题的整改,整改率高达92.87%;通过建立“清零县”示范机制,全省已有31个县市实现历史遗留问题“清仓见底”,督察反馈的7806个问题整改到位率达91.67%,在全国走在前列。

湖北如何更好管理耕地、宅基地,实现土地资源有序流转?



熊航:在耕地管理方面,一是鼓励多种土地流转形式,积极倡导以租赁、土地托管、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连片化,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加大力度引导农户通过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土地流转交易。三是运用数字技术监管,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整理登记,利用其防篡改、去中心化的特性,准确记录每一笔土地交易。

宅基地管理方面,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针对“一户多宅” 问题,要鼓励引导具备分户建房条件的农户分户;针对 “超面积” 问题,明确每个农户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对超出面积的部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收费使用;针对 “未批先建” 问题,对未批先建的违建进行处理,该整改的整改,该拆除的拆除。



何可:做好三个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最新要求纳入省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完善“红黄牌”警示、资金激励等制度,对整改滞后地区实施约谈问责。二是要素保障,进一步推广孝感“社会资本+耕地恢复”模式,引导投融资平台参与土地整治,同步解决耕地恢复与乡村产业用地需求。规范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将补充耕地指标收益反哺农村基础设施。三是全民参与,通过文艺汇演、入户讲解提升农民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项青 冯超)

编辑: 陈诗雨【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