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头条京山 >
解码『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北大教授为何给这个村点赞?
来源:长江云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01    【字体: 】      0



湖北之声特别策划系列评论 《解码“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将邀请专家为您解读堰河村的成功秘诀,探究“两山” 理论在堰河的生动实践。今天,我们对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郇庆治。


- 04:25


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堰河村成功将“两山”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

郇教授好,我们知道这些年堰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您的观察中,这是不是意味着“两山”理念正在全面融入堰河村的乡村治理全过程呢?

郇庆治:“两山”理念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其一,是绿色高质量发展;其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三,是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机制,以及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治理的持续完善和改革创新相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堰河村首先是提高对“两山”理念的认识,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比如大规模种树恢复植被,我了解到堰河村曾经存在植被破坏的情况,但大家下定决心进行恢复,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绿色资源。最初的投入很难看到资源回报,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这就需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

另外,强力推进环境整治,尤其是村里的卫生治理和垃圾分类,在对生态环境、对绿水青山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后,这一举措成为第一个显著体现,融入乡村治理,成为治理目标和基本理念之一,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其次,体现在乡村治理架构如何服务于绿色发展战略。堰河村实行村党委、村委和生产合作社“三大机构合一”,后面还有“四会”的治理架构,这带来了诸多好处。例如,从发展规划的制定,到经营战略、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甚至价格统一和分配,都通过这一架构得以实现,没有这样的架构是难以做到的。

第三点,党建引领,将党支部建在企业、建在工厂,党员干部分片负责、带头服务。这是以非常细化、制度化的方式,将“两山”理念扎实地融入其中。

践行 “两山”理念,堰河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具备可学习和可复制性

郇教授,您观察过全国很多践行“两山”理念的村庄。在您看来,堰河村的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郇庆治:全国各地有许多主动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堰河村可以说是众多先进案例之一。其一,堰河村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部地区的强大力量。

其二,堰河村的案例印证了这些年来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机制中的一些共同要素和普遍环节,确实具有可学习、可复制性,大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将绿色资源资产化、产品化,进而打造品牌,获取更多利润回报和收益,改善老百姓生活,这些环节中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当然,还包括刚才提到的非常重要的党建引领,这些都是可以推广和复制的经验。

其三,从堰河村的案例来看,它特别彰显了村集体经济、党建引领和新型乡村治理结构在“两山”转化过程中作用的创新性探索,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郇庆治

编辑: 陈诗雨【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