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头条京山 >
解锁中国之美!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中华文脉
来源:极目新闻   作者:庞正 涂梦蝶 王永胜 刘博等   发布时间:2025-03-07    【字体: 】      0

一条条历史街区、一处处文化古迹、一件件历史文物,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天津古文化街、湖南常德河街、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福建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安徽桐城六尺巷、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一次次望向历史深处,望向中华文明。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极目新闻联合津云、潇湘晨报·晨视频、华商报大风新闻、奔流新闻、海峡都市报智慧海都、大皖新闻,推出大型媒体联动融合报道《解锁中国之美——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中华文脉》,带领读者感受千年文脉,解锁中国之美。

天津古文化街:津门故里,传统文化展新活力

这里有700年的天后宫,近600年的玉皇阁,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30余家非遗、老字号,还有传承悠久的十八街麻花、果仁张。这里是天津古文化街。

“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天津‘citywalk’必到古文化街。”天津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告诉记者。

谈到文化传承,全国政协委员、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说:“我的师父张君秋先生,我的师爷梅兰芳先生,他们都是顶级的艺术大师。我要时刻向大师们学习,把京剧的能量和美好传播出去。”

湖南常德河街:传统与生活相融,令人沉醉

3月初的晴日,记者踏入湖南常德河街。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着岸边古色古香的建筑。

鸳鸯走马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高腔、丝弦等非遗项目,时常在这座楼里展演。

沿着石板路漫步,精美的根雕作品,擂茶的香气……非遗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传统与生活相融,让人沉醉其中。

“常德河街的实践表明,只有真正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扎根教育、拥抱科技,才能够真正实现活态化的传承。”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青年教师麻小娟说。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这里,看见最早的“中国”

走进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逨盘、簋、秦公镈……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在此向世人展开三千年前的青铜画卷。

在展厅中央,何尊周围挤满了观众,其腹底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字样,是迄今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从浙江来陕旅游的汤女士,专程带孩子来看青铜器,连连感叹不虚此行。

陕西是科教大省、文物大省。全国政协委员、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建议,加速数字转型,以科技创新赋能文物保护,推动文物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初春时节,又见“东方微笑”

初春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积雪还未融化,不少游客在通往石窟的栈道上观赏、拍照,也为麦积山石窟带来了属于初春的热度。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弥微眯双眼,嘴角上翘,纯净温暖的笑容被誉为“东方微笑”。

在瑞应寺广场上,天水市民杨女士正在等待前往石窟参观的亲友。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刚好是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之年,在法规落地方面,除了需要资金保障,还需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福建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绵延千年,东山关帝文化焕新彩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历经六百余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剪瓷雕、石雕、金漆木雕、彩瓷、鎏金画等艺术瑰宝琳琅满目。

当地连续多年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还通过文创大赛,设计开发近千款关帝文创产品。

闽剧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建议:推动“戏曲美育”建设,将戏曲纳入青少年美育教育范畴,同时推进与高等院校的产教协同。

安徽桐城六尺巷:礼让大智慧,影响至今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几百年前,一场邻里矛盾因宰相张英的诗而化解。

长100余米、宽2米的六尺巷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其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理念,影响至今。

桐城市还将“礼让”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介绍,以“六尺巷”典故为背景,创作了黄梅戏《六尺巷·宽》,深受大家喜爱。她表示,要让传统文化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文物不会说话,但内涵丰富

云梦县博物馆内睡虎地秦简、中华“第一长文觚”等文物,对研究秦朝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物不会说话,但它背后的内涵和故事都十分丰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重要见证。”湖北云梦县博物馆讲解员栾丽说。

全国人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多年来致力于简牍修复工作,他表示,希望提高有关简牍信息提取设备的研发,推进中华文化的研究传承。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今日之中国,正向世界展现东方文明古国的独特文化魅力,亿万中华儿女正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道上同心同向。

站在新时代远眺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编辑: 邱超杰【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