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宝区牌楼镇城山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一位青年穿梭其间,裤脚高低错落间露出沾着泥星的鞋帮,步伐矫健带风,村民们亲切地唤他“小韩”。

这位90后青年名叫韩冠,大学毕业后曾在广西参与电力建设,返乡后成为城际客运平台代理。然而2024年,他毅然告别城市生活,一头扎进城山村的农田,开启了 “新农人” 征程。
跨界种地勇闯新路
三产融合织就锦章


2024年,韩冠回老家途中,看见大片荒田。作为曾经的客运平台代理,面对行业下行压力,他毅然选择转型,花三个月跑遍荆门20多个乡镇考察当地情况,准备发展大棚种植。

彼时,牌楼镇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作为省级示范工程,历时两年完成坡耕地整治、修建灌溉管网,曾经“下雨一身泥、天干裂成龟” 的荒坡地,如今变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网”的标准化农田。当韩冠看到牌楼村治理后的土地时,他眼前一亮—— 平整的田块自带滴灌系统,坡地改梯田后水土流失得到根治,正适合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2024年,韩冠在城山村挂起了“子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凭借“合作社+村委+农户”的运营模式把村里人的目光都引了过来。
这模式妙就妙在“各管一摊”:合作社管挑种、管技术、管卖货,村委配合登记人数、管培训、管盯着田间地头,农户只管按规矩施肥打药。韩冠带着人研究挑出耐晒抗涝的好品种,在地里搭起育苗棚,像养宝贝似的伺候着,又带着村委挨家演示灌溉系统操作、带着技术员亲自上门教学……李大爷看着自家地块上冒出的菜苗,终于点头:“这新鲜法子,靠谱。”三产融合的模式带动城山村60余户农户入社,将“绿色资源”变成“金色收获”。
小辣椒种出红火好日子
泥土地里长出共富密码


合作社的地分两拨儿:一边儿精作辣椒、包菜、南瓜;另一边儿种着水稻、小麦等常规作物。要说最亮眼的,还属小辣椒订单农业。城山村的红土地曾让村民又爱又愁——肥沃却易积水的沙壤土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却长期因种植分散效益低下。2024年,韩冠通过瞄准耐涝耐旱的“艳红8号”辣椒成功破局。

回村后,田间课堂开到地头。技术人员踩着露水演示“三杈九枝”打顶法,讲解地膜覆盖如何保墒抗旱,精准滴灌管道如何在干旱时“定点喂水”,全链条服务托底,村民的种地热情被点燃,从“苗”到“钱”的收购模式让农户走上安心路。
除此之外,让农户放心的不仅是价格,更是“全程保姆式”服务:合作社免费提供脱毒种苗,技术员每周巡田三次,收购点直接设在合作社门口,承诺“不隔夜、不压价”。

“从前种玉米,亩产千把斤卖不到800块,现在辣椒一亩顶十亩!”城山村张大妈掰着粗糙的手指算,自家5亩地全部种椒,预计收入超 4.5万元。目前,城山村辣椒种植面积约为260亩,60余户农户种起了小辣椒,亩均投入约1200元(种苗+技术服务),按照亩产4000斤左右,市场目前收购2.4元每斤的价格来算,每亩收入至少有9000-11000块。
奏响“春耕曲”
播种新希望


步入2025年春耕时节,城山村的田间地头再度热闹起来,韩冠也开启了新一年忙碌的种植规划。目前,田地里小麦与南瓜套种的景象映入眼帘,绿色的小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旁的南瓜藤蔓也正茁壮成长,而包菜更是长势喜人,叶片厚实、色泽鲜亮,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

回顾去年,虽然南瓜的行情不错,合作社创收30余万元,但由于缺乏经验,村民们还是在南瓜种植上吃了亏。本可以生长两季的南瓜,在第一季收获后被直接连根铲除,错过了再次结果的好时机。
今年,韩冠计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不同土地的性质进行差异化种植。待小麦成熟收割后,部分适合水田种植的土地,将用于种植水稻,以此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而另一部分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旱地,则将大面积种植南瓜。基于去年的市场反馈,南瓜在市场上需求旺盛,价格稳定,扩大种植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收入。为了保障南瓜种植的顺利进行,韩冠提前组织村民学习南瓜种植新技术,包括更科学的整枝打杈方法、精准的施肥时机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手段等,力求让每一株南瓜都能茁壮成长,实现高产优产,让城山村的“火红产业”在这一年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一年来,韩冠的返乡创业路已满是泥土的勋章。田地里乡亲们充满干劲的身影、城山村随处可见的“辣椒海洋”、农户们实打实地收入增长……都成了他青春注脚里最鲜活的印记。
未来,他将继续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在本地就业。总有一天,那些在泥土里滚过的汗珠子,会变成破土而出的新芽,在阳光下舒展成最旺盛的春天。(通讯员 汪琼 吴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