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头条京山 >
咸安区马桥镇高赛村:织就“生态+产业+文化”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掌上咸宁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1    【字体: 】      0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掌上咸宁报道

在咸安区马桥镇,初夏的高赛村百年古码头,百年王家畈学堂,百亩果蔬基地以生态为底、以产业为骨、以文化为魂,勾勒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实景画。

生态绿:激活山水资源的“绿色引擎”

淦河高赛段潺潺流淌,百年古码头经修缮后重焕生机。新砌的石阶与古树浓荫相映成趣,涨水时石墩隐于碧波,布谷鸟鸣与流水声交织成曲,俨然都市人向往的“秘境仙踪”。

河岸200亩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千禧果缀满枝头,水果黄瓜垂挂藤蔓,香瓜地里村民熟练地打理瓜藤,一幅“瓜果飘香绿满畦”的田园画卷扑面而来。

“这是老咸宁茶麻古道一个原码头,桂花,马桥等地的好茶叶等农特产品在还里上船,经斧头湖入长江去武汉,生意繁荣得很啦。“一个做农活经过的王老爹骄傲地讲,这里不仅是生态氧吧,更成为温泉城区10分钟车程内的“休闲后花园”,每日吸引数百游客前来纳凉、采摘。

产业金:铺就富民增收的“金色路径”

在淦河两岸,高赛村新建的200亩蔬菜大棚里,千禧果,水果黄瓜,南瓜等长势正旺,一派瓜果飘香的景象。

在香瓜地里,68岁的村民潘金英老人正麻利地掐去多余的瓜丝,引导瓜藤爬上一条条垂带。

“村里统一投入基建、提供种苗肥料,农户负责日常管理,收益按四六分成,让撂荒地生金,两全其美。”68岁的潘金英老人一边忙碌一边算起增收账:“不用自己投本钱,管理得好还能拿提成,周末游客一来,瓜果抢着买。”

原来,在党建引领下,村党总支“土地流转+大棚种植+游客采摘”的模式,让荒地变身“聚宝盆”。为激发村民投入产业振兴热情,镇政府按每亩1000元的补助政策,激活了土地潜能,也让村民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眼下,种下的薰衣草与向日葵将沿进村路绽放,为产业基地再添“金色颜值”,采摘经济与观光农业同频共振。

文化红:厚植乡村振兴的“红色基因”

离瓜果基地不到500米,一幢墙体斑驳的欧式王家畈学堂跃然眼前。这百年王家畈学堂历经沧桑,留存着几代人的记忆。

从田地干活回来的村民王永汉指着学堂介绍:“我和92岁舅舅在这里启蒙读过书呢,前2年政府出资村民投劳将快倒的学堂合力修缮,如今成为孩子们常光顾的农家书屋。”

走进变身“农家书屋”的学堂,木板楼梯及木桌椅沟起人们的乡愁记忆。书架上农耕书籍与儿童绘本并存,放学后孩子们光顾书屋,朗朗书声再次响起。“一家一个鸡蛋建学堂”的故事口耳相传,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未来,露营、烧烤、民宿等配套将陆续落地,学堂里的文化宣讲、田间地头的文艺演出,正让历史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 高赛村党总支书记王秋林介绍,镇政府支持投入60万元修复了淦河古码头,盘活淦两岸200亩荒地,将高赛村打造成温泉城区15分钟玩一天住一夜的精品休闲打卡地,变人流为资金流,让村民共享“生态+产业+文化〞的红利。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从文化活到百姓富,高赛村用“三色融合”解锁乡村振兴密码。当淦河水继续滋养土地,当古学堂传来新的故事,这片土地正以“望得见山水、留得住文脉、富得了百姓”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编辑: 邱超杰【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