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入选2024年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的“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带队组成的项目团队在京山市苏家垄遗址博物院进行开题论证。
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党志刚通过现场连线,充分肯定曾国考古的价值,认为该项目对于探索古代文明起源、发展以及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并从创新模式、项目关系等方面,阐述考古领域人才项目及团队建设情况,强调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在课题组汇报环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考古博物馆)研究员方勤作“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开题报告,全面阐述项目的背景、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计划,为整个研究项目搭建了清晰的框架。复旦大学文物系博士后胡毅捷带来“金道锡行—曾国青铜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新进展”汇报,从专业角度深入分析曾国青铜器的生产技术,展现了最新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数字中心教授王少华以“曾国都城与疆域研究—从地理信息系统出发”为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曾国都城与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专家评议环节中,项目团队成员围绕项目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等展开热烈研讨,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良渚博物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表示:“苏家垄遗址完整呈现了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全过程,每个阶段的发现与研究记录都十分详尽,是深入了解曾国考古与历史的必访之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建立表示:“曾伯桼簠上就有‘金道锡行’这样的铭文,‘金道锡行’恰恰是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原和南方地区铜和锡这种贵重资源的管理、贸易和流动问题。苏家垄遗址对于我们研究夏商周时期、中国先秦时期贵重金属资源的生产、流通和贸易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线索,这个恰恰也是我们通过金属资源的流通,青铜器的生产,以及这些资源管理研究当时的国家治理,以及中原的文化如何向更远的地方扩张、扩散的一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聚焦考古新发现:“苏家垄曾国墓地出土的春秋早期墓葬与带铭文青铜器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曾国青铜器谱系,其周边发现的独特线索更是其他曾国侯墓地所未见,预示着苏家垄考古未来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苏家垄遗址博物院特色鲜明,展馆与展陈设计充分彰显遗址博物馆特质,生动呈现了周代贵族等级制度及曾国对青铜资源的掌控力。大量厚重精美的青铜器印证了曾国在‘金道锡行’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出其在周代历史中的关键节点价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昌平说到。
王巍对此次开题论证进行全面总结,并对项目团队前期的准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苏家垄遗址博物馆遗址展陈存在针对性不足问题,尤其在居址、作坊、聚落、都城等考古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建议结合现有考古发现开展曾国历史文化的整体研究。王巍希望京山市从目前能达到的状况和以后长期的计划考虑,在有限时间里围绕短期目标,突出人才培养,把苏家垄打造成同类遗址博物馆的范例。
湖北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荆门市副市长高刃,京山市委书记何洪涛、市政协主席易红梅等领导和嘉宾参加活动。
何洪涛代表京山市委、市政府对专家团莅临指导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京山将统筹地方党委、政府及文旅部门力量,积极参与、全力配合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遗址展陈、宣讲与讲解水平;在遗址公园建设运营方面,将联动周边景区资源,力争尽快完成展陈提升工作,持续优化后期运营与保护措施。
(全媒体记者 沈可云 罗敏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