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民乱扔垃圾这样的刻板印象一直扎根在大家的脑海中,真正让农村环境变脏的是像塑料袋这种“下乡”而来的工业品,农村缺乏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卫生维护机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脏乱差的农村印象”。
阶段性的问题、治理层面的问题,不能也不应简单随意归因在群体素质或风俗习惯上。解决问题,需要务实办、持续干。像是曹武镇白泉村,就结合本地实际,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垃圾治理、绿化美化 ……每一次的改变都引导农户自行清理“三堆”、规整“两垛”、整治“三乱”。
理念是先导,行动最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是生态宝库,所以城乡的协调发展格外重要。城市工业化走在前,环境治理方面有技术、有人才、有资金、有经验,可以“反哺”农村。
技术下沉、资金倾斜和政策引导,城市可以帮助农村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闭环体系;而农村则以生态资源反哺城市,例如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将湿地修复与城市文旅宣传融合,形成"环境治理-资源再生-文旅开发"的良性循环。既解决了垃圾乱堆问题,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还可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城乡协同治理模式,本质上是双方共同探索,通过“技术下沉+资源反哺”的共生路径,形成“碳减排-资源化-惠民化”的价值闭环。重塑城乡关系的价值坐标:绿水青山既是生态屏障,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支点。
城乡环境治理的深层革命,在于打破“城市中心主义”的单向度思维,构建互惠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当城市的技术红利与乡村的生态价值形成共振,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孤立的发展命题,而是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范本。
(刘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