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公布,湖北省京山市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位列其中。这不仅是对一段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权威认证,更是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宝贵契机。
抗战遗址是凝固的历史丰碑,也是民族精神的鲜活地标。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犹如一面屹立在中原敌后战场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核心的生动象征。豫鄂边区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战略区之一,京山更是其核心驻地,堪称中原敌后的“红色心脏”。从这里发出的一道道指令,穿透烽火硝烟,引领鄂豫边区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更在抗战全局中构筑起坚实的战略屏障。旧址入选国家级名录,是对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双重肯定。
荆楚大地的抗战史诗,由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写就。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京山乃至湖北人民为守护家国、抵御外侮而奋起抗争的壮丽篇章。李先念、陈少敏等一大批革命先辈曾在此彻夜不眠、运筹帷幄;新四军第五师的将士们曾在此枕戈待旦、浴血冲锋。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边区军民秉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信念,一边在战场上打击日伪军,一边在根据地垦荒生产。这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和“家国至上”的责任担当,至今仍令人深感震撼。
保护革命旧址,就是守护党的初心和使命。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侵蚀等原因,不少抗战遗址面临损坏风险,加强保护刻不容缓。我们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杜绝“重开发、轻保护”的短视思维,推进旧址的科学修缮与系统维护。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如搭建VR线上展馆、制作三维立体模型,让革命遗产得以永久存续。这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
活化红色资源,才能让其时代价值充分绽放。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不应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应成为教育后人的“活课堂”。京山市积极整合红色资源,将旧址与周边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小焕岭抗战遗址等串联,打造“重走抗战路”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数据显示,近年来京山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显著增长,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载体。通过实物陈列、情景演绎、互动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精神,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最终要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将旧址保护利用纳入区域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基础设施,让红色旅游更具意义和趣味;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历史研究,挖掘精神内涵,动员志愿者参与服务,壮大红色精神传播队伍;文旅企业可依托“红色+”模式,开发研学课程、文创产品等,推动红色教育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实现“红色IP”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宋丽红 龚艺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