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当下,如何找到独特的破局之路,是许多地方面临的共同课题。湖北京山,这座人口不足 70 万的小城,却以网球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 “体育兴城、产业富民” 的特色道路。京山网球的崛起,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的普及与繁荣,更是县域借助特色资源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其背后蕴含的发展逻辑与时代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与借鉴。
夯实基础,是京山网球扎根生长的根本前提。任何一项事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的根基,京山网球的成功,首先源于对基础设施与群众基础的深耕细作。上世纪 80 年代,京山建起第一片网球场,自此便开启了网球事业的探索之路。历经 40 余年积淀,如今的京山拥有 340 余片网球场,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更难得的是,京山打破了网球 “贵族运动” 的刻板印象,通过公共场馆白天免费开放、夜间低价收费的亲民政策,让普通百姓得以轻松接触网球。截至目前,京山 10 万+网球爱好者形成了 “全民参与” 的浓厚氛围。从社区到乡村,从老人到孩童,网球成为融入市民生活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唯有将基础设施建到群众身边,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赛事驱动,是京山网球提质升级的核心引擎。如果说基础设施是网球发展的 “土壤”,那么高水平赛事便是催生动能的 “阳光雨露”。京山深谙赛事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多年来构建起覆盖国际、全国、青少年的多层次赛事体系,实现 “月月有比赛、全年不间断”。从国际网联 U18 巡回赛到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总决赛),从 ITF 国际网球大师赛到中国村网总决赛,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赛事,既为京山吸引了全球目光,也为运动员提供了成长舞台。尤其是 2025 年,全国最高规格的大学生网球赛事首次走出高校、落户京山,100 所高校、近千名运动员齐聚于此,不仅彰显了京山的办赛实力,更让 “京山网球” 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赛事的持续举办,带来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繁荣,更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 “以赛促旅、以赛兴城” 的良性循环。这启示我们,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需找准核心抓手,通过打造品牌活动激活产业链条,实现从 “单点突破” 到 “全域发展” 的跨越。
产业融合,是京山网球赋能县域振兴的关键路径。网球的价值,远不止于赛场之内。京山突破 “就体育论体育” 的局限,深度挖掘 “网球 +” 的多元潜力,推动网球与文旅、教育、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全链条发展生态。在 “网球 + 文旅” 领域,京山结合温泉资源与自然风光,打造温泉?网球旅游度假区,推出 “带着球拍去旅行” 主题套餐,元至8月,带动旅游人口305万人次,实现网球+赛事+旅游+培训+康养等综合产值26.48亿元。在 “网球 + 教育” 领域,共建湖北省网球学校,聘任双大满贯冠军郑洁为名誉校长,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全国一流的网球人才基地;在 “网球 + 制造” 领域,引入李宁集团,对接知名网球装备企业,全力填补体育制造产业空白。这种 “一业兴、百业旺” 的融合发展模式,让网球从一项运动,转变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充分证明,县域振兴需打破产业壁垒,以特色产业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才能释放最大发展效能。
从一片网球场到 “中国网球之乡”,从群众自发参与到全产业链繁荣,京山网球的发展历程,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范本。它告诉我们,县域虽小,却可凭借精准定位、深耕细作、创新融合,将 “小项目” 做成 “大产业”,将“小城故事” 讲成 “时代篇章”。未来,京山仍将立足自身优势,深耕特色赛道,定能在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书写出更多精彩答卷。(刘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