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时政京山 >
村强、民富、景美、人和,村规民约让源泉村乡村振兴有把“金钥匙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8-10    【字体: 】      

作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京山市曹武镇源泉村,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为重点,逐渐探索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源泉模式”,村民幸福生活的源泉,就此开启。



盛夏的清晨,来到京山市曹武镇源泉村。沿着平坦的通村公路,一路向前,远处的青山,近景的田园,山水交融中尽显农家风情。


近几年来,源泉村不仅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等多项荣誉,而且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样板。


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在外,源泉村,究竟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呢?


image
发展产业,开启富民强村源泉


“源泉村的美丽蜕变,要从村里的产业发展说起。”村党支部书记袁俊介绍。


2011年,为了改变村里产业落后、村民增收困难的局面,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迈出了向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此后几年,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村“两委”号召村民将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手中,实现集约经营、强村富民,并积极开展对外引才、引智、引资,引进一批绿色、生态、环保项目。


原来有污染的养鸡场、纸箱厂等项目全部关闭,取而代之的是源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全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实力、有情怀、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image


然而,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的产业需要遵循它的发展周期,适应发展规律。有的产业在源泉村落地生根,有的产业却“水土不服”而逐渐被淘汰。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源泉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总算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


“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4700亩,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经营;村里的米厂,窗外便是稻田,全村生产的稻谷一半以上得以就地加工;紧挨着的烘干厂设计产能日烘120吨,米厂和村民都可安心存粮;沿着源泉河两岸连片养殖生态鳖,第一年即实现盈利;从小棚到联栋大棚,大棚果蔬也成为源泉村的特色名片。”袁俊自豪地带着记者一行参观,对村里的产业如数家珍。


300亩大棚蔬菜基地、400亩生态鳖养殖基地、700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3100亩优质稻种植示范区……一大批高效农业项目相继落地,全村农业产业呈现出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不仅每年村集体稳定增收30万元以上,村民们也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共享成果。”袁俊介绍,“通过土地流转,每户每年每亩可以获利500元;通过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还有不少农户依托合作社销售农副产品,每户还能再增收6000余元。”


夯实内涵,厚植精神文明沃土

发展产业富民强村,村“两委”勇于前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源泉村舍得投入。


近几年,村里围绕提升建筑风貌、加快设施配套、整治环境卫生、推进公共服务、保护文化传承、布局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规划乡村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了“休闲区”“娱乐区”“产业区”三大特色功能区。通过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村里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硬化道路6.5公里,配套沟渠2.3公里,扩挖塘堰52口,安装路灯100盏,栽种绿植3万余株,全面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提升“面子”的同时,源泉村不断夯实和丰富乡村“内涵”,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文化、“善”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移风易俗新风尚等内容有机融入村民生活和环境景点当中,让文明新风入脑入心。村里还经常性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成立源泉村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破除迷信、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尚。积极举办“道德讲堂”,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故事演讲等活动,助推整村精神文明面貌向好向善。


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源泉村还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平台,组建村民微信群、QQ群。把村内外100多名村民聚集起来,通过微信平台议事、晒事、评事,宣扬移风易俗、讲卫生等先进典型,引导村民学规范、正言行,将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了互联网上。


不仅如此,源泉村还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村里自筹资金190万元创办“爱心食堂”,建设集老人生活照料、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驿站。引导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通过积分兑奖的方式,免费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堂食。同时,对70岁以下的村民采取灵活方式,不仅可以到食堂就餐,还可以兑换生活物资,探索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真正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需要推动文化振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涵养文明乡风。源泉村党总支用“乡土味道”赋能文明乡风,着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 


    操办红白喜事、礼尚往来,本是人之常情,不能让人情变成经济负担。源泉村村民共同提倡在红白理事方面做到了尽量从简、不大操大办。  

    文明的乡风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种软实力,能够让村民精神富裕,更能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社会氛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村民安居乐业……

人们对于乡村的美好想象

在源泉村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


编辑: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