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头条 >
沙湖湿地没有鸟?NO!NO!NO!
来源:仙桃日报   作者:刘贤双 郑恒 市摄协 王克荣 何文兵   发布时间:2024-12-27    【字体: 】      0

12月11日,一辆助力车穿过一片芦苇荡,停在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大码头。

图片

“每天定时定点巡护,跑一趟得1个多小时。”巡护员管银波和同事碰头打招呼,指了指远处的管护区域,示意记者一起去巡护。

图片

蔚蓝天空下,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曳,湖面不时有鱼儿翻腾,三五成群的水鸟嬉戏觅食,野趣横生。助力车驶进芦苇荡,沿着蜿蜒小道一路向南。巡护了半个小时,始终不见候鸟群的身影。

图片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怎么看不到候鸟群?”

“沙湖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眼下正是候鸟在此歇脚的时候,都藏在芦苇荡深处。”

图片

靠近关山环境监测站,管银波停车让大家安静倾听:“东南方向,有鸟群”。“嘎——”“嘎嘎——”“叫声长的是灰雁,叫声短的是小天鹅。”管银波指着一片芦苇荡说。

图片

沙湖湿地及周边拥有10万亩芦苇、滩涂、沼泽等“湿地呼吸区”,吸引15目36科175种鸟类在此栖息。监测站立在万亩芦苇荡中,曾是市芦苇场的办公地,主要用于湿地公园的水环境监测和鸟类活动观测。

图片

管银波在市芦苇场工作了40多年,“这里是百宝箱,常常看见黑鹳、麂子、野猪等野生动物,也有叫不出名字的珍稀动植物”。

过去,湿地内有耕地、鱼塘,还有人架网、下地笼,进行违法捕捞,“生态好不好,候鸟最知道”,管银波介绍。

图片

生态之变源于沙湖湿地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试点建设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市级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指挥部和湿地公园管理局常态化管护,市法院巡回审判车开进湿地公园,系统施治守护生态自然之美。

图片

水清了、苇盛了、草肥了。“没有人为打扰,有吃有喝,候鸟自然就多了。”市芦苇场党总支书记、场长黄清仿介绍,候鸟的增加和“退耕还湿”“退养还湖”密不可分,每年冬季都能看见鹭舞蹁跹、万鸟翔集的画面。

图片

“嘎——”“这是白琵鹭!”一抬头,一群候鸟扑腾着掠过水面,从“一”字形变成“人”字形,飞向远方。“每年迁徙和越冬的候鸟不少于1万只,肉眼可见一直在增加。”巡护队熟练地观察。

图片

“现在观测和管理更科学,配备了无人机等新技术设备。”“助力车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以前完全靠步行和自行车,一天至少2万步。”离开监测站,管银波吆喝着,继续巡护。

偌大的湿地,4名巡护员日夜守护。“湿地保护得好不好,主要看两方面:一是野生水鸟种类多不多,二是珍稀濒危鸟类多不多。”黄清仿说。

图片

经过多年修复保护,沙湖湿地春天碧草连天,夏天水天一色,秋天鸟声阵阵,冬天芦花漫卷,四季皆景、景景不同。去年11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沙湖湿地作为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图片

据统计,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白头鹤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鸿雁等24种。“中日候鸟协定”鸟类81种,“中澳候鸟协定”鸟类19种。

图片图片

“迁徙候鸟变‘留鸟’,这是对保护工作的最大肯定。”黄清仿说,按照湿地保护计划,正组织人力集中收割芦苇,有利于来年生长和防火;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和科研监测工程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图片

“嘎——”湿地深处,又惊起一群候鸟,在碧空结队盘旋、俯冲掠食,随后四散开来,消失在芦苇荡里。“小天鹅、白头鹞这些‘老朋友’又来了,‘稀客’也不少。等明年开春,它们还会再来……”

图片

编辑: 邱超杰【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