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外媒京山 >
【学习强国】湖北京山源泉村:田野上的“以工养农”试验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丁欣 晏珊   发布时间:2022-05-27    【字体: 】      

“燕子为什么喜欢到这家做窝?”说明采访意图后,湖北京山曹武镇源泉村支书袁俊先向记者提了问。

在带着“乡土味”的问答里,我们知道了他关于振兴源泉的“现代化”思考。

“村集体经济发展要靠工业。”袁俊和源泉村想走的是一条“以工养农”的路子。

9家合作社、4家企业,源泉村这些年工农结合攒下的“家业”,让袁俊有底气大胆地往前闯。

“市里有大工业园,我们村也有小工业园。”袁俊自豪地带我们参观。闲置的粮站被改造成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再次发挥价值。

租赁了第一间仓库的米厂,窗外便是稻田,全村产粮一半以上得以就地加工。紧挨着的烘干厂设计产能日烘120吨,米厂和村民都可安心存粮。

西侧厂房正在装修,即将进驻的生物肥厂7月即可投产。最里间的蛋托厂,让22位务工村民每月增收2000元。

4家企业规模不大,袁俊却格外重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更是他“以工养农”的试验田。

并不起眼的厂房和生产线,确实让我们对“粮站园区”的效用心生疑虑。直到村民郭巧新在采访镜头前谈笑,我们逐渐认同袁俊的想法,“乡村振兴不求高大上,但求真善美”。

58岁农村妇女毫不作假的笑声,就是对“家门口”企业的真实好评。

工厂化管理模式被袁俊植入源泉村的农业发展。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4700亩,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经营。

整合分散的养殖项目,沿源泉河两岸连片养殖生态鳖,第一年即实现盈利。从小棚到联栋大棚,大棚果蔬也成为源泉村的特色名片。

水涨船高风声起。奔着“全国文明村”的名气,外加20个“现成”的大棚,华农研究生王浩选择到源泉村创业。试种的薄皮辣椒,第一批货就在武汉四季美市场一售而空。

信心满满的王浩下一步打算拓展种植品种,而乐见其成的袁俊下一步筹划再建创业基地,“建平台,引人才,前三年低价收租,之后村级入股实现共赢。”

“燕子为什么来?”“当然是环境好。”袁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在他眼里,村“两委”要做的,就是当好市场主体的“店小二”。

其实,袁俊正酝酿着一场更“前卫”的试验,那是关于“村企共建”的故事,我们下次再叙。


编辑: 王静【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