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罗店镇马岭村,黛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廉政文化长廊点缀其间,议事亭里村民正热烈讨论着村里堰塘清淤工作。
近年来,罗店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干出“新气象”
“我是党员,不带头谁带头?”这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3年,他毅然辞去北京某企业高管职务,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官”。三年不拿一分钱工资,他带着全村人修路、建房、种菜、养羊,硬是把一个“空壳村”变成了“明星村”。
在张立的带动下,外出务工党员马秋生、马志强也纷纷关掉外地工厂,把资金投入到村级发展。如今,马岭村已打造起“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形成了“党支部引领、企业支撑、群众参与”发展格局。不仅如此,马岭村党支部还联合武昌首义学院、创梦社工服务中心、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等主体,组建“党建联盟”,实现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联动,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村民自治,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以前是村干部说了算,现在是我们大家说了算。积分制让我们都成了‘股东’,谁干得多、谁干得好,年终分红就有份。”村民马四清笑着说。
自2016年起,该村在荆门市率先试行“村民积分制”,将参与公共事务、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纳入积分体系,与集体分红、孝心基金挂钩。小小的积分,却大大激活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据了解,马岭村通过建立“村企联席会”,由11名村企交叉任职干部牵头,通过“四议两公开”决策村级事务,近三年共决议项目21项,执行率100%。此外,实现精微网格联动治理。划分党小组3个,党员中心户包联30至50户村民,形成“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治理网;组建“多元调解队”,吸纳乡贤代表42人,调解成功率保持100%。
法治护航,让群众“知法懂理”
“过去村民之间有点矛盾,动不动就吵架,甚至打架。现在不一样了,法律明白人就在身边,大家遇事都讲理。”马岭村网格员许玲玲说。
马岭村联合京山市人民法院设立司法服务站,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专职法律顾问,年均开展普法宣讲20余场,实现了“法律服务到户、法治意识入心”。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联合武昌首义学院法学系办起了“马岭法律大讲堂”,目前已开展三期,培育出23名本村“法律明白人”,村民法律知识普及率达到97.8%。
“过去靠人情,现在靠合同。我们还推行了‘契约治村’,将土地入股、环境治理等12项内容,全部依法签订契约,履约率100%,大家心里都踏实。”张立介绍道。
德治润心,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我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村里给我们建了养老驿站,吃住都免费,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80岁村民马婆婆高兴地说。
马岭村将德治融入民生福祉,每年提取5%集体利润设立“孝心股份”,用于村庄尊老养老服务和奖励文明模范,建立起22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驿站,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村民,一律实行免费集中供养,带动全村形成“尊老孝亲”风尚。不仅如此,村里还设立“德治红黑榜”,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见义勇为模范马佑喜、孝顺媳妇秦贵娟成了大家眼中的“明星”。还依托“九马回槽”乡贤文化,组建起文艺队、传唱民歌、复兴非遗技艺,举办年货节、开镰节,建起了村史馆、艺术小院,评选“十星农户”,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德化人。
“马岭村的蜕变,是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生动实践的缩影,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以‘三治融合’为抓手,以组织之力赋能治理之效、发展之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京山篇章贡献罗店力量。”罗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金要说。(胡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