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武观察秋沙鸭
“再过一、两周,天气暖和了,这些秋沙鸭就飞回北方去啰。”3月6日,笔者来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绿林镇天门观村,采访护鸟人士任光武,说起他“招呼”的这些“国宝鸟”,任光武显得依依不舍。
任光武是绿林镇天门观村人,今年64岁。5年来,他主动爱护喂养在家附近水域越冬的国宝鸟中华秋沙鸭,成为远近闻名的“秋沙鸭保姆。”
为秋沙鸭开办免费“食堂”
“秋沙鸭刚来我们这里越冬时,我们并不认识,像鸭子又不像鸭子,头上有漂亮的凤冠,身上有好看的花纹,群体出没,喜静怕人,以家族为集群,清晨和傍晚出来活动,在浅水里觅食小鱼小虾。”说起这些特别的鸟,任光武如数家珍。
“刚开始我还很恼火这些鸟呢。”任光武介绍,5年前的那个冬月,他的鱼塘里飞来10多只秋沙鸭,几天就把小鱼吃了个精光,稍大点的吞不下去,也被啄去鱼鳞弄死了,损失惨重。但看到这些鸟长得这么可爱,又了解到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想着让它们吃吧。从此,任光武的鱼塘变成了中华秋沙鸭的免费食堂。他从河里捞回小鱼小虾,有时从市场上购回活鱼活虾,不时投放到鱼塘里,让秋沙鸭们“加餐”,这些鸟儿渐渐习惯了到他的鱼塘觅食,也满足了任光武观察欣赏“国宝鸟”的好奇心。
京山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和京山观鸟协会了解到绿林镇秋沙鸭的情况后,建议政府重点加以保护。京山市林业、环保部门相继出台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安设监控设备,并对村民进行保护国宝鸟法规教育,为秋沙鸭提供特殊保护。
据任光武介绍,京山野生动物保护站京山观鸟协会设立了专用资金,在秋沙鸭栖息期购买泥鳅、小鱼小虾等食物,定期运送到任光武家里,再由任光武每天早晚投放到鱼塘和天门观附近的大富水水域。5年共投入15万元购买泥鳅鱼虾投喂,让秋沙鸭有足够食物。任光武成了绿林秋沙鸭的专职饲养员和保姆。
中华秋沙鸭到绿林镇越冬已近10年了,由于天门观水域环境优良,食物充足,由开始的十几只逐步壮大,到去年冬天已发展到160多只了,且不断向周边扩散,荆门漳河水库、安陆、钟祥等地近年都发现了秋沙鸭越冬的身影。
关注每只“鸭哥哥鸭妹妹”
“秋沙鸭喜欢群居,平时觅食以家族为单位出来活动。”任光武介绍,“看到一群鸭子在觅食,有的三只,有的五只,那只有好看的黑白花纹的是鸭爸爸,淡黄色羽毛稍大的是鸭妈妈,其余的是鸭哥鸭妹。鸭爸鸭妈捉到小鱼,会喂给小鸭子们吃,小鸭子看到爸妈叼到鱼,也会飞奔过来抢食。”
每天天不亮,任光武就要起床,把泥鳅小鱼用桶挑到河边塘边,赶在秋沙鸭出来觅食前倒进水里。白天,他沿河塘巡查,向村民宣传保护秋沙鸭。下午3点前,还要投食一次。每天来来往往好几趟,加上冬季天寒地冻,也挺辛苦的。但任光武似乎乐此不疲。
观察秋沙鸭可不容易。它们喜静怕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群起飞走,在水面留下一道道划痕。任光武买来一部望远镜,每天躲在远处观察秋沙鸭,基本能掌握这些鸭群的家庭构成情况。
“前年冬,我发现一只凤冠上有黑色斑纹的小母鸭,身体瘦弱,总是孤单出行。她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她为何独来独往?我不禁十分纳闷。”任光武说,“我见她可伶,就经常给她开小灶,在她到来时段多投些小泥鳅给她,她的身体也渐渐丰满起来。”
“去年冬,这只有特殊标记的母鸭又飞回这里过冬,不过她已长成大鸭子了,而且脱单了,身边有了一只漂亮的公鸭,还带着2只小鸭子,一家4口一起觅食戏水,其乐融融,我也从此放了心。”任光武长长舒了口气。
“动物和人一样会有生老病死。这几年我看到几百只秋沙鸭,只捡到一只死鸭子,应该是老死的。我把它埋在河边上,让他每年可以看到自己的亲人子孙。”任光武动情地说。
建观鸟棚让爱鸟人观鸟摄鸟
“你每天这样招呼秋沙鸭,自己的鱼塘也损失不小,有人给你报酬和赔偿吗?”笔者问任光武。
“堤内损失堤外补。保护秋沙鸭,我也尝到了甜头呢。”任光武笑道。
原来,自绿林镇有中华秋沙鸭来栖息越冬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观鸟拍鸟者纷至沓来,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几乎每天都有鸟友到天门观拍鸟。开始时,任光武只是给拍鸟人当向导,为他们提供水和食物。拍鸟人事先在池塘和河边树林里隐蔽等待,到秋沙鸭觅食时偷拍。由于长时间蹲在树丛里,拍摄者腰酸腿麻、蚊虫叮咬、饥渴难耐。而且距离远树丛密难以拍到好镜头。任光武想,能不能在池塘和河边搭建专门的观鸟棚,让拍鸟人坐在棚子里通过小窗口近距离观鸟拍鸟呢?这个想法得到拍鸟爱好者的一致赞同。
说干就干,从前年冬开始,任光武就用树杆和遮阳网在自家鱼塘和富水河边搭建了3个观鸟棚,每个棚长10米、宽3米、高2米,设有10余个摄鸟小窗口,窗口上有编号,里面有小凳子和茶水。观鸟拍鸟者现场或网上预订窗口号,提前进入棚内等待,就能在10至20米近距离拍到中华秋沙鸭的动态静态了。
“每个观鸟窗口收费不高,观鸟拍鸟的人都乐意接受,因为拍到的图片视频实在太美了,物有所值。”任光武自信满满。
任光武除了保护秋沙鸭,还对天门观周边林鸟进行保护,猫头鹰、鹳狗鸟、白胸翡翠等珍稀鸟类都是他投食喂养的对象。每年他购买鸟食都要花费上万元。(廖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