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镇区快讯 > 绿林镇 >
绿林镇吴集村:深耕细作迎“丰景”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程姜珊 储俊炜   发布时间:2025-04-11    【字体: 】      0

绿林镇吴集村位于国家4A级大洪山风景区所在地绿林镇的南麓,全村共有125户、468口人,耕地667亩。近年来,吴集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向三基建设要转机

吴集村聚焦基本环境、基础设施和基层治理三大领域,打破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壁垒”,构建起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提升农村环境宜居化水平,是从“生活无忧”迈向“生活美好”的必要步骤。吴集村从儿时破旧房屋与泥泞小路的陈旧模样到如今炊烟袅袅、笑语声声的诗意画卷,归功于全域高质量规划建设和美乡村,扎实做好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各项任务。同时依托明清古村落群——杜家塌、革命战争年代旧址遗迹,吴集村多方筹资400万元打造美丽乡村,弘扬红色文化,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让前来游玩的旅客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由表及里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村集体的繁荣与村民的福祉,吴集村始终坚持“基础设施是发展的‘硬通货’”这一建设目标,持续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通组通户路10公里,实现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全覆盖,完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建设与运行,增设充电桩,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好村风还得靠基层治理。吴集村扎实开展村级党组织建设各项行动,发挥“领头雁”带头作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做实“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倡导树立文明新风,让本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为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凝聚力量。


做强、做长、做活全链条,产业发展向多样创新要生机

吴集村不断激发产业发展中潜藏的动力与活力,多产业齐驱并驾,价值链不断提升,发展竞争力稳步增强。

每到“五一”假期来临,吴集村京绿沿线桑葚种植基地,一棵棵桑葚树郁郁葱葱,果实个个饱满、长势喜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对此,村党支部书记黄国成多处奔波,最终同京山京桂园酒庄有限公司达成订单打包式销售协议。目前全基地共计种植桑葚30亩,年纯收入达12万元,采摘季带动10户村民务工收入共计2万元。

吴集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林旅游品牌优势,依托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群——杜家塌,和明朝古城墙安军寨以及革命战争年代旧址遗迹,持续扩大“生态吴集、红色故里”农文旅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农家乐5家,打造“忆苦思甜”“追忆乡游”等消费热点,把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同时,充分打造杜家塌研学基地,围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垂钓亲子游”等主题,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00元至10000元。

吴集村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一方面同湖北初禾源生态农贸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加工间、冷库、展示厅、推广办公室等集生产加工、冷藏储存、宣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用于开发花菇、葛根、羊肚菌、土蜂蜜等40多种土特产,完善订单带动、入股分红、以工代赈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至3万元。另一方面吴集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京山市杜家塌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同周边各镇各村合作,承接各类项目工程,农民工匠日工资为100元至260元,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2万元,公司年收入达12万元,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凝心聚力促发展,镇村共富向辐射联动要契机

吴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员联合湖北初禾源生态农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多次前往天门市汪场镇方桥村考察学习黄蜀葵产业,在充分对比气候、土壤条件、设备生产等客观条件后,同天门市云丰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镇政府了解情况后,积极争取衔接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厂房建设,其余60万元由吴集村自筹取得。为解决土地面积先天不足这一难题,吴集村通过植物属性介绍、种植技术讲解、后期订单销售等多方面宣传,辐射带动周边多村参与种植。截至目前,占地500㎡的黄蜀葵成品加工厂房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项目落地后,种植农户每亩可收入6000元至8000元,带动务工农民工20余人,村集体年收入可达5万元。

吴集村紧握村貌焕新、产业增效、村民增收的犁铧,播撒“三机”发展的种子,翻涌勤劳致富的泥土,让村集体经济向新向强,迎来好“丰景”。(程姜珊 储俊炜)

编辑: 陈诗雨【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