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走进绿林镇天门观村余家台,只见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大富水河碧波荡漾,一幅“生态美、产业兴、乡风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的村庄,天门观村依托生态优势,聚焦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产业融合、环境提升、治理深化三项举措,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生态打底,产业融合激活富民动能
天门观村坐拥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等生态资源,二季度以来,该村以“生态+”为抓手,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传统种植领域,推广“玉米+白芨”立体套种模式,依托“基地+合作社+农户”机制发展白芨种植210亩,带动60余人季节性务工,人均年增收4200元。
农文旅融合让生态资源变现加速。该村以中华秋沙鸭观鸟点、清流峡景观为核心,打造“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线路,建成2处观鸟平台。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00余人次,农产品销售额超10万元。此外,试点中药材黄蜀葵与油菜轮作模式,种植黄蜀葵16亩,构建起多元化增收体系。
全域整治,内外兼修擦亮乡村底色
“以前村里道路坑洼,现在刷黑的村道直通家门口。过去污水乱流,如今管网连户、公厕洁净……”谈及变化,村民们满脸笑意。
天门观村以党建为引领,掀起全域环境整治热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整治领导小组,构建“村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机制。12场户主会、湾组会凝聚共识,28户村民全员参与。
在公共环境方面,该村完成大富水河河道清淤2000立方米、植被恢复1500平方米,新建排污沟140米、污水管网220米;28户农户实现户厕全改造,新建旅游公厕1座;硬化刷黑村道1200平方米,配套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村民也主动“扮靓”家园。拆除危房及乱搭乱建各12处,无偿出让菜地支持公厕建设。2600平方米房屋立面改造由村集体与农户共担费用,1800平方米绿色菜园、2100米绿化景观带、80棵行道树让村庄步步皆景。
治理赋能,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
环境持续向好的背后,是乡村治理的深化。天门观村推行环境自评机制,村民主动承担绿化景观带、公厕等公共区域管护责任。修订的村规民约明确环境管护、婚丧简办等10项条款,红白理事会、保洁理事会推动婚丧嫁娶从简,殡葬改革引导村民将逝者安葬至村级公墓,陈规陋习渐退。乡村民乐队、广场舞队定期展演,垂钓点、棋牌休闲角、文化长廊等成为村民乐园,“环境美”与“精神富”同频共振。
如今的天门观村,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舒乐 汪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