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10月15日傍晚,在京山市钱场镇徐冲村一组,53岁的“牛倌”易会红站在家门口中气十足发出呼唤,不多久便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响起,那是牛儿们应声成队归家了。
“它叫铃铛,是最大的牛,也是头牛,很聪明的!”易会红抚摸着“领头牛”铃铛的额头说道,他在这头一喊,铃铛就晓得带着牛群回家了。为什么一头牛会有“铃铛”这么一个可爱的名字?原来,在“铃铛”的脖子上,用项圈挂着黄铜制成的大铃铛,除了“铃铛”,其他的牛儿也有自己的名字,“这是麻将,804斤了,胖头现在692斤……”说起牛儿们,易会红如数家珍。
三年前,在家种地的易会红开始养殖水牛。“京山人爱吃水牛,有牛肉味儿,加上这几年大家都知道不能焚烧秸秆,田间地头的稻草也是草料的一大优质来源。”易会红介绍道,思路开阔、行动力强的他当即决定抓住机遇,引进养殖由印度摩拉牛和本地水牛杂交而成的水牛,兼顾水牛的肉质鲜美和摩拉牛的高产抗病,在当地颇受欢迎。
走进牛舍,十余个牛槽干净整洁,牛棚屋顶安全美观,12头水牛正埋头吃得香甜,易会红走过去,又依次添上草料,牛儿们抬起头来,湿润的大眼睛看看他又继续低头开吃。角落里堆放着数十捆稻草,是牛儿们过冬的干粮。2022年,易会红收购了村子里的全部稻草10000余捆,将多余的卖到周边天门、应城等县市养殖户,给村民们每户带来了1000多元的额外收入。
牛舍后面,是易会红承包的一片荒山,也是他的“私人牧场”。山上生长着马尾松和竹子,山脚下一汪清泉与绿树相互映衬,春夏自然生长的杂草是牛儿们的天然食材,遗留的牛粪则回馈以森林养分。易会红说,他洒下的黑麦草籽已经发芽了,还打算播撒三叶草籽,既能作为草料也能养护地力。黑麦草的嫩芽笔直纤细,却坚持从土壤里冒出了尖,正如他不断摸索一路前进的致富历程。
荒山面积大,接近80亩,想要看管好牛群可不是容易事。在山脚处,只见一根细长的合金线将整个山林绕了一圈,这就是易会红的独有妙招。“这是‘电子围栏’,只要打开开关就能通上弱电流,牛不小心跑出来就会被电回去,时间久了都晓得不出这个圈子。”易会红笑着解释,得益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让养牛不再是件“难事儿”。
“原先我只有7头牛,现在已经有12头,10头母牛2头公牛,每三年能繁殖2次,明年估计就能有20头了,我已经提前准备好牛舍就等小牛犊了!”日子越过越牛,易会红对养牛致富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余静、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