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钱场镇祠堂村七组易家大堰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现场,挖掘机轰鸣作响,工人们紧锣密鼓地进行清淤作业。
“以前这里水又黑又臭,路过都得捂着鼻子。”提起往事,村民曾姣娥连连摇头。
据了解,祠堂村曾是蛋鸡养殖集中区,因鸡粪直排、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水体污染严重,村民饱受困扰。
“此次治理工程包含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环节,预计清理淤泥流砂2.6万立方米,铺设管网超5公里,确保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村党支部书记潘伟说。
施工现场,京源公司项目负责人指着准备栽植的水生植物介绍:“项目累计投放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100万余株,搭配田螺、河蚌等底栖生物960公斤,构建‘沉水——挺水——浮叶’立体生态体系。”通过这种模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营造景观,在完成625平方米的场地平整后,人行步道蜿蜒其间,将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之一,京山市将该项目列为重点民生工程,通过中央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协同发力,分三期推进全域治理。钱场镇幸福村、严李村、长林山村、祠堂村等8个村的项目均属三期工程。目前,祠堂村已基本完成清淤工作,预计4月底全面完工还“清”于民。
“臭水塘变景观湖,环境好了,村里发展采摘园、农家乐也有底气了。”望着初现雏形的生态湿地,潘伟对村庄的未来充满期待。(余静、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