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路过这水塘得捂着鼻子走,现在水清了、景美了,傍晚还能来广场散步健身,日子越过越舒心!”9月15日,在钱场镇荆条村十组黑臭水体治理点,村民望着眼前潺潺清流与岸边休闲广场,难掩心中喜悦。
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落地以来,荆条村十组通过科学施策、系统治理,让昔日“脏、乱、差”的污水塘实现生态蝶变,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活力。
直面痛点:摸清“病因”定方案
荆条村十组水塘水域面积约3300平方米,来水以雨水为主,下游经农田灌溉渠汇入东河,水体两侧多为农田。此前,因长期未清淤、缺乏维护,水塘内杂草泛滥,腐败后污染水质,底部污泥堆积加剧黑臭,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成为周边村民的“心头堵”。
“治理不能盲目,得先找准‘病根’。”该村党支部书记谭文介绍,项目启动后,村里联合专业团队现场踏勘,结合湾组实际与村民建议,精准分析污染源,最终确定“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案,为水塘“对症下药”。
系统治理:三级流程护清水
走进治理点,一座小型污水处理站格外显眼,这是水塘水质的“守护者”。“清淤除杂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切断污染源头。”施工方工作人员介绍,村里通过修建污水处理站、完善排水管网,将周边住户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并纳入处理系统。污水需经过综合池预处理、一体化设备深度净化、人工湿地生态过滤三道流程,污染物大幅降解后,才会达标排放,从根本上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民生加码:25万元完善配套设施
治理不仅要“治水”,更要“惠民”。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荆条村积极筹措资金25万元,在治理点周边推进三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组级文化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填补了周边农户业余文化生活空白;搭建700米围栏规整菜园区,让房前屋后的“菜园子”变身“风景线”;逐户修建“上蓄下排”式排水沟,上层收集雨水引入堰塘实现资源化利用,下层排放污水,兼顾防汛排涝与环境保护,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群众生活。
长效管护:“三级+自治”守住清水绿岸
“治水不是‘一阵风’,得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守住成果。”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村里创新建立“三级管护+村民自治”立体化管护体系:镇级管护责任人每两个月全面巡查,社区管护负责人每周专项巡查,村级保洁专员每日常态化清理垃圾与漂浮物;同时,通过户主大会制定管护村规民约,张贴公示并逐户发放,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管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从“黑臭塘”到“幸福湾”,荆条村十组的蜕变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动缩影。下一步,荆条村将继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守护好这份“清水绿岸”,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增添更多亮色。(陈思源、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