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月饼、一桶油、一袋大米。中秋佳节还未到,87岁的土家族婆婆吴银秀就收到了镇政府送来的中秋节大礼包,她笑得合不拢嘴:“政府时刻惦记着我们,我这心里暖洋洋的。”脸上的皱纹也逐渐舒展开来。
在钱场镇舒家岭村,像吴银秀一样绽放笑容的各族乡亲越来越多。这个距离城区不到30公里的小村子,居住着苗族、土家族、彝族等9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大家聚在一起,融在一起,生活甜蜜蜜。
冒雨前行,舒家岭村易地搬迁点映入眼帘。62岁的土家族老人汪平安拧开水龙头,洗了洗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日子好得很,用水用电再也不发愁了。”30多年前,汪平安从恩施宣恩县搬迁过来,住上了砖瓦房,2017年在村里的帮助下,又举家搬到了如今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住上了100平的新房子,水电齐全,应有尽有。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舒岭村少数民族户数多,分布广,发展的阳光如何播撒到每个角落?“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就业,两手抓,两手硬。”村党支部书记曾安发介绍道。
产业,遍地开花。由村党支部领办的京山思诚蔬菜种植产业合作社,种植有机蔬菜2600亩,村集体获益10万元以上。招商引进京山鹏昌公司、湖北神地科贸公司、农谷地奥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笼养蛋鸡产业链条。同时还引进了郑建平家庭农场、京泉木业有限公司、胜利粮油等9家企业,通过“村企联建〞共谋发展。
就业,随处可寻。舒家岭村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或就近务工,除去由低保、五保兜底或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均外出务工或就近开展产业,所有搬迁群众均落实“一户两业”。据悉,去年村集体增收26.5万元,村民年均增收1200元。
“打工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六组组长蒋宏友是土家族人,之前从事生猪养殖,2016年农谷地奥征地4.26亩,其余耕地全部流转给农谷地奥公司。有着一技之长的他又应聘到农谷地奥机修岗位,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与蒋宏友不同,现年50岁的土家族人汪吉安则创起了业。早在1997年,汪吉安就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筹资新建鸡舍养鸡2000只,发展到如今,笼养蛋鸡已突破一万只,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汪吉安常说,“致富的路就在脚下,只要坚定意志,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实现美好生活不是梦想。”
漫步舒家岭村,“红石榴+”的暖意处处可感。连心亭里,各族同胞们手挽手拉起了家常。幸福里食堂里,老人们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百姓大舞台上,哈尼族媳妇飘处带着村里各族姐妹们跳起了摆手舞。
“这里就是家,各族兄弟姐妹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往后的日子有奔头。”村党支部书记曾安发由衷地感叹道。(石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