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钱场镇祠堂村的稻田中一片繁忙景象,一台台新型收割打捆机轰鸣而过,在完成中稻收割的同时,将散落的秸秆自动吞入“腹中”,短短几分钟后,一捆捆方方正正、瓷实紧密的秸秆包便整齐地码在地上。
“一把火”到“一捆财”,观念之变破解处理难题。“过去秋收,最怕的就是秸秆。烧了污染环境,还违法;不烧,堆在田里影响下一季耕种,运走又费时费力。”望着眼前高效作业的机械,祠堂村党支部书记潘伟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现在好了,机器一边收粮,一边就把秸秆打包成了商品。这些捆好的秸秆,饲料厂、发电厂抢着要,真是变废为宝了!”
“一条链”与“多元用”,秸秆身价倍增。打捆离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秸秆“物尽其用”才是关键。当前,以祠堂村为范本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正逐步向全镇铺开,这些金黄的秸秆包被运往不同的目的地,有的提供给新型经营主体,打磨成优质饲料;有的则销往贵州茅台酒厂,作为酒曲发酵材料。秸秆的多元化利用,不仅消化了农业废弃物,更催生了新的产业环节,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生态账”与“经济账”,乡村振兴的绿色实践。祠堂村的秸秆“变形记”,是钱场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生动缩影。既算清了“生态账”,昔日焚烧带来的滚滚浓烟不复存在,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又算好了“经济账”,曾经的负担成了资源,农民增收,产业延伸。“秸秆打捆离田,打掉的是旧烦恼,捆出的是新希望。”
如今,在京山的田野上,金黄的稻穗与整齐的秸秆包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讲述着现代农业的智慧,也承载着农民增收、乡村变美的喜悦与希望。(李迪奇 魏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