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它们够肥够壮吧”,程默指着牛儿说。
“养殖肉牛13年,8年时间里差不多赚了150万。目前养牛场肉牛存栏40多头,今年还可以出栏20头,再赚20万不成问题。”10月31日,在宋河镇苍台村一养牛场,场主程默扳着指头“抖家底”时自信的说。
走进程默的养殖场,养殖棚圈吃着玉米拌着草料的公牛个个膘肥体壮;在秋收后田野里啃着秸秆的母牛和小牛怡然自得。问他养牛致富的秘诀是什么,老实憨厚的他,毫不掩饰的说起了自己的“养牛经”。
“我是2010年开始养殖肉牛的。头三年,主要从外地购买小牛,养大后再出售。由于牛犊不能迅速适应本地气候,加之运输途中磕磕碰碰带来的伤害,影响到存活量,所以效益不高。”
“一边养牛,我一边思考。光靠从外地购买小牛也不是个事,能不能从当地购买一些个头大、毛色亮、繁殖能力强的母牛,采取人工授精的办法,与国外高品质种牛杂交,繁殖下一代。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按照自己的思路,程默说干就干。从2013年年底起,他走村串户,不惜花高价从农户手中购买优质母牛。在市畜牧兽医局的帮助下,开展自繁自育。
“母牛一般是怀胎9个月,每胎产1头小牛。但我家的母牛有的一胎生产2头,今年还有一头母牛一胎生产了3头。”程默喜不自禁。
从2014年起,程默养殖场每年出栏成品肉牛保持在20头左右,每年的净收益稳定在20万上下。
“养牛的‘水’深得很。在一般人看来,人使劲的喂,牛使劲的吃,似乎是育肥的最佳选择,其实不是这样。”程默结合自己的“养牛心得”介绍说,每年9月之后,气温适中,正是牛儿长肉长膘的季节。9月初对牛儿除虫、健胃后,添加玉米等精饲料,这样,每头牛每天可增重3到5斤,等到出栏时,重的可达1200多斤,一头牛就能够卖2万到3万元。
圈养催肥时,连牛绳的长短也有讲究。程默说,牛绳太短,会给牛儿造成不舒适,影响生长;牛绳太长,留给牛儿的活动空间过大,会消耗它的能量。一般以牛儿睡得下、站得起、能抬头即可。
“我是大悟人,当年,我到宋河来做小工,家里没钱,是我母亲找亲戚借了10元钱做路费,才到的宋河。”出生于1966年的程默,回忆起当年生活的艰辛时说,后来,凭着勤劳和脑子活络,他在苍台村安家落户、成家立业。
程默爱琢磨。他说,为了保障草料,他在养殖场院子内外、河边荒滩、周边零星空地,见缝插针,种上了牛儿最爱吃的“皇竹草”,还流转近10亩水源条件不好的坡地岗田,种植牧草。“花生收获后,我开着麻木,到地里将秸秆收回家;乡亲们挖红薯后,我将留下的红薯藤拖回家;地里留下的秸秆,我请求乡亲们不要焚烧,留下来我好放牧;牛儿催肥和越冬需要的玉米,也是我自己种的。”这样,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程默爱学习。他说他的养牛场现在虽然规模不大,但收益不错,这主要得益于出生于宋河芭蕉寺村的畜牧专家谢良平。谢良平在十堰市某高校从事“反刍动物”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他多次将谢教授请到养殖场指导,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他随时打电话请教。
“政府对养殖业和养殖户的扶助和支持的力度也很大。”他举例说,市畜牧兽医局在宋河有专人服务,电话一打,工作人员立刻到达场里,人工授精、接生、治疗、防疫什么的,都很及时,不用养殖户操心。
问他怕不怕因为这篇报道,其他养牛户从中学到什么而“抢”了他的市场时,程默笑着说,希望他的这些“养牛经”能对别人有所启发,好让大家一起弹奏“致富曲”。(陈红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