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几台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作业。“唰唰唰”,行进间,田地里的秸秆被“吃”进机器,压成一捆捆。随后,送到养殖基地,成为牛羊的“营养餐”。昔日无人理睬的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变“废”为宝后还能为农户增收。
“过去,禁烧政策出台后,秸秆都是打碎返田;现在,我将废弃的秸秆回收打捆后,卖给养殖大户和合作社,每吨能卖370至500元,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该村种植大户沈继国说。沈继国今年种植了150余亩水稻,预计可回收秸秆50吨左右,除去请机械打捆的成本,每吨收入可达100余元。他今年从秸秆回收中能得到五六千元的收益,相当于多种了好几亩田。
汤德平是江关村最早从事秸秆收购的养殖大户。近年来,他每年养殖的肉牛都在50头左右,这些牛越冬时需要大量的草料,收购秸秆,不仅为秸秆找到“新归宿”,让它“变废为宝”,同时还为农户带来了收益。
“一头牛每天要吃掉25kg的草料,这些年,我每年大概要收储200吨秸秆用于冬季消耗。”汤德平介绍,为此,他专门建设了用于储存草料的场地。
据了解,宋河镇2023年水稻种植面积86000亩,预计产生秸秆2万吨左右。自进入9月以来,该镇组织专班深入村组,实地了解养殖大户越冬饲料的需求情况,按照就近、划片的办法,合理展开秸秆回收工作,提前打响秸秆禁烧前哨战。同时,联系外地半喂入式收割机10余台进行作业,确保低茬收割,集中收储秸秆,多措并举化解秸秆回收利用难题,目前秸秆收集量近1000吨。(孙红霞 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