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石龙镇的田野间飘起阵阵稻香,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陆续开镰收割,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户的笑语声交织,拉开了全镇秋收的序幕。
据悉,今年该镇推广的水稻低茬收割技术让收割后的稻茬高度普遍控制在15厘米以内,既减少了秸秆处理负担,又为后续耕种埋下“绿色伏笔”。
“以前稻茬留得高,秸秆还田时粉碎不均匀,翻耕后会影响下季播种。现在低茬收割,秸秆短而整齐,直接还田能更快腐熟成肥,一亩地还能少用一些化肥呢!”望着自家收割后的稻田,田音村种粮大户王大哥算了笔“生态账”。他今年种植的90亩水稻准备全部采用低茬收割,通过调整割台高度、校准刀片角度,已收割的10余亩早稻割茬高度精准控制在10至15厘米的范围之间,不仅秸秆处理效率大幅提升,脱粒后的谷粒清洁度也明显提高。
据了解,为推动这项绿色技术落地,石龙镇提前谋划、提早部署。秋收前,石龙镇农办联合镇农机站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农机手现场实操演练,讲解低茬收割的机械调试技巧、作业标准及生态效益。同时,通过村微信群、宣传栏、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向农户普及低茬收割在减少病虫害滋生、提升土壤肥力、降低焚烧风险等方面的优势。
眼下,石龙镇的秋收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一片片留着“矮茬”的稻田里,正孕育着下一季的丰收希望。接下来,石龙镇将持续跟踪秸秆还田效果,收集农户反馈并优化技术指导,探索“低茬收割+秸秆综合利用”联动模式,让绿色生产方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刘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