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走进杨集镇三口堰村,已经竣工的深色厂房边,村民们正在协助清理厂房边的建筑材料。
“这座厂房就是为新引进的香菇深加工项目新建的,这也是杨集首家香菇深加工工厂,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至少1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为杨集香菇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该镇负责人表示。
曲折发展中酝酿天然“菌菇香”
杨集镇地处大洪山南麓,山林资源丰富,气候环境适宜菌类生长。勤劳的杨集人民更是喜爱种菌、采菌、食菌。
“杨集第一次将香菇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还是在57年前,”三口堰村党员周兴国回忆道:“早在1975年,五泉村黄家冲知青药厂就开始试种椴木香菇、白木耳,年产量在100公斤左右。”在这份山珍美味开始走向市场时,杨集香菇也逐渐让全镇人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1994年,全镇椴木香菇共有640万筒。1999年,杨集干部群众从河南带回了袋料香菇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香菇产量,干群种植香菇热情高涨。期间,三口堰村和菖蒲村种植的新品种水菇因鲜味十足曾远销应城、天门、武汉等地。
2008年,全镇香菇种植户共有2140户,年生产袋料260万袋,全镇年袋料香菇总收入已超过全部农田总收入。为了让香菇产业做大做强,杨集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先后推出了限制规模、规定品种、改良技术等一系列措施。
“现在全镇生产品种都以改良后的袋料香菇为主,菌棒中加入了麸皮、树皮、木屑等多种原材料,以减少木材的使用。”李冲村香菇种植技术户杨志斌介绍:“这样生产出来的香菇味道与天然生长相近且菇体更大、更香、更具营养价值。菌棒完成生产任务后,经统一处理可作为优质肥料返地添肥,一举多得。”
开拓赋能中深挖强劲“新动力”
如何提高香菇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杨集镇一直在探索。
“经党支部研究,我们创办了三口堰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投资102万元,建成80㎡冷库1个、300㎡的烘烤车间1个、126.66㎡的香菇储存间1个、香菇大棚10个,购入加工设备1套,用于发展香菇产业。”三口堰村党支部书记胡勇介绍道,我们村和李冲村一样具备较好的香菇生产基础条件,交通也方便,但香菇成品主要以鲜菇和干菇为主,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产业发展进一步受限。
痛定思痛,三口堰村广泛发动干部群众,摸排有效信息。2022年初,在村乡贤潘玉成和老党员周兴国的引荐下,三口堰村党支部通过实地考察,决定引入湖北诚兴食品有限公司。
筑好梧桐巢,才能引得凤凰来。该项目包联负责人说道:“今年来,村集体新投资200万元新建1500㎡的标准厂房和200㎡的冷库,香菇生产基础设施已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今年6月,在镇政府的沟通协调和村集体的努力下,该公司决定在京山新成立湖北荆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700万元用于发展香菇深加工产业。
“项目初期将为本村村民和脱贫户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三口堰村党支部书记胡勇介绍:“香菇深加工项目年销售额预计可达1000万美元,项目投产后将辐射推动绿林、三阳等周边乡镇袋料香菇产业发展,带动本村和周边种植户共同增收。”
据了解,此项目将从原产地选取天然优质香菇,生产香菇酱、香菇罐头等多种香菇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长香菇产业链,为村集体增收致富。
党建引领中舞动振兴“红纽带”
相较于已经成熟的袋料香菇生产技术,香菇深加工对公司员工生产水平有着新的要求。三口堰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舞活“红纽带”,发展问题迎刃而解。
胡勇介绍,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积极发挥支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优势,围绕产业链党员素质状况和产业发展需求,把党员培养成有技能、有产业、会经营的致富领头人,进一步广泛联系发动群众,做大做强香菇产业品牌。
三口堰村地处杨集“南大门”,与菖蒲村、卢棚村、花石岩村相邻,区域内坐落有葛粉加工厂、“阳光玫瑰”采摘园、银杏加工厂、银杏采摘圃等产业。三口堰村以“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产业美”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支部+新型经营主体+党员+农户”的模式,积极发挥先进村党支部“领头雁”和党员中心户“辐射”作用。由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带头,引导党员、群众共谋本村香菇深加工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深度合作,进一步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多形式参与产业共建,共享发展收益。
据了解,今年以来,杨集镇积极建设以党支部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完善“片区大党总支—村党支部—村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三口堰村、菖蒲村、卢棚村、花石岩村组成的三口堰大片区组织网延伸转变为片区产业发展群,并将通过做好“党建+N”结合文章,不断提炼经验做法,探索推广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舞活“红纽带”,助推全镇香菇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胡祖玮 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