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镇区快讯 > 永漋镇 >
治污先治水 旧貌焕新颜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磊 钟儒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字体: 】      0


——永漋镇水污染整治嬗变侧记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位于京山市永漋镇张常台村的直港河两岸枝繁叶茂、绿草如茵,河水清澈见底、一览无余。鱼儿在水中自由穿行,水草随波荡漾。一幅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繁荣景象。

直港河是永漋河支流之一,全长约11公里。这条河始于张常台村四组,流经张常台、同益、公益、满天星、张家岭、卢相台、红旗、石板巷、陶家岭、曾口10个村,一直以来像“母亲河”一样,哺育着沿河的各村村民。

1 

“看着干净的河水,心里说不出舒畅。”张常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廷文面露微笑地说,早些年,一到天气热的时候,到处都是臭烘烘的,苍蝇蚊子满天飞,让人避之不及。河道整治以后,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环境变好了,这一切都是永漋镇党委、政府多年来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永漋镇高度重视流域综合治理,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不断向村组延伸,通过关停养殖户,开展污水治理,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擦亮小城镇”行动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曾几何时,棉花是永漋镇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棉花价格市场化后,当地棉花价格逐年走低,渐渐的村民放弃了这个“金牌产业”。然而,永漋地少人多,靠种粮食获得的收获极其有限,老百姓该靠什么生存呢?当时“来钱快”的养猪业成为了村民的首选。

养猪业需要大量用水,一是满足生猪的饮用水,二是用水冲洗猪圈,为降低生产成本,养殖户大都临水建养殖场,方便将粪污排进附近的水体。正是这一举动,生态环境原本就脆弱的永漋变得愈发恶劣,并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

  2016年开始,永漋镇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划定沿河200米范围内为禁养区,依法取缔关停汉北河、司马河、青木档河等周边养殖场295家,整改限养区养殖场100余家。并要求所有养殖场必须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因地制宜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废物利用等方面,切实筑牢养殖污染的防护网。

高湖街村是永漋镇水产养殖的集中区域,该村有一个占地总面积40余亩的鱼塘,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富营养化的水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永隆镇投资800多万元在该村安装了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所有鱼池养殖尾水经设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河湖。

截至目前,全镇粪污资源化利用直联直报系统录入规模化养殖场共计68家,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59家,蛋鸡规模养殖场8家,肉牛规模养殖场1家,散户猪有42家,散户牛有162家。规模养殖场现已全部配套环保设施。

永漋镇政府还先后投入资金3000万元对陈桥河、百花河进行治理,争取国家治污专项资金2560万元,推动天门河支流直港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清表清杂、修复水生态、建设生态护坡、生态湿地,河道也渐渐恢复往日生机。

2022年,依托“擦亮小城镇”建设,永漋镇投资800万元,对清水河进行治理硬化,将其打造成了全镇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地。

  “小微水体”是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与广大村民生产生活更是息息相关。永漋镇以河长制为抓手,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治理作为重点,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昔日“臭水塘”变今日“风景线”,小微水体“活”起来了,村居环境颜值大提升。

以前,张常台村里有一座千头养猪场,常年往堰塘偷排粪污,每到梅雨季节或是夏天,河塘又黑又臭,隔很远都能闻到臭味,村民都不敢开窗户,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活。随着河湖长制、小微水体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被迅速打通。

  2017年,张常台村开始小微水体的整治,将“污染源”养猪场关停。除了对原有河塘进行淤泥清理,还合理布局空间规划,对岸坡进行整治,对污水管道进行改道优化,同时在周边还修建游乐设施、停车场、文化长廊,昔日杂草丛生、臭不可闻的池塘,变成了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再也不用饱受臭味的困扰了。”该村二组62岁的村民胡顺心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傍晚,村里的妇女都会来这里跳广场舞,老人和孩子则是用健身器材锻炼,或是围着堰塘散步,村民们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3

  治水要治本,治本先清源。永漋镇还针对水域污染的源头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无死角排查。明确各级河长责任,保证镇级河长每月一巡,村级河长每旬一巡,河道专管员每周一巡,确保能及时摸清掌握各类水体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面落实污染源查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排污口整治、养殖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整治措施。

  “水污染治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该镇人大副主席陈中喜表示,今年,永漋镇政府还将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对全镇全域范围内的黑臭水体集中治理,重点整治卢相台、张常台、石板巷等15个村的小微水体,消除群众身边的污染,切实改善这些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周边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陈磊 钟儒文)

编辑: 王静【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742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