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斤级巨鲈在汀河水面破浪而出,当全国路亚高手在山水间竞技挥竿,当露营天幕与山野风光相映成趣——永兴街道栖栖汀屿路亚基地的热闹景象,正揭开“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活力密码。近年来,永兴街道以生态为底、村企为桥、赛事为翼、文化为魂,让“沉睡”的山水苏醒,让文旅产业焕新,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特色路径。
生态筑基:从“闲置山水”到“发展富矿”
永兴街道的山水,藏着先天的发展优势。汀河村作为湖北省生态村,6000余亩林地占村落面积90%,青山如黛、层林叠翠;800亩汀河水库镶嵌其间,水草带与倒木群交织的水域,为鲈、鳜等鱼类提供了天然栖息之所,成了“鱼类乐园”。
过去,汀河村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养在深闺”。村集体经济薄弱,“守着好山水没饭吃”成了现实困境。为破解“一村一品”发展难题,永兴街道创新“村企联结”机制,探索出盘活闲置资源、改善交通条件、谋划特色产业的“三步规划”。在街道牵线下,汀河村与湖北绿野仙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签订管护协议,既保障水库防汛灌溉与水质安全,更让这方沉寂水域迎来“新生”契机。
产业破圈:从“单一资源”到“多元综合体”
生态资源的“觉醒”,需要产业载体承接。永兴街道与合作企业深度调研,在原白芨种植基地、露营基地基础上,将“路亚”与“露营”两大文旅热点碰撞融合,打造出占地2400余亩的栖栖汀屿路亚基地。其中核心钓域800余亩,总库容43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罕见的山水交融立体结构型路亚胜地。
为让“水上高尔夫”走进寻常百姓,永兴街道全力完善基础设施。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路、水上浮梯、休憩停车区一应俱全,80余套垂钓赛艇、全套救生设备配齐,筑牢安全防线。基地内,40间天幕帐篷与住宿标间满足多元需求——钓手在“路亚垂钓区”体验挥竿乐趣,家庭游客在“精致露营区”烧烤休闲,钓鱼游与亲子游、家人游充分相融。
如今的基地,已从单一水域升级为集路亚赛事、水上越野、农事采摘、美食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体+”综合体,让“山野微度假”成了新潮流。
赛事引流:从“场地优势”到“品牌热度”
“这里的野生鲈鱼拉力是家养鱼的2至3倍,钓起来特有成就感!”基地负责人周会兰的话,道出了路亚爱好者的热情,也成了“以赛兴旅”的灵感。永兴街道乘势而上,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在基地常态化举办猛士杯全国路亚大师赛、牛橙杯MOF鲈鱼大师锦标赛等大型赛事20余场,水上越野、应急演练等活动接连上演。
赛事要“热”,保障得“稳”。永兴街道协调4家网络运营商建成信号基站,实现基地主要区域网络全覆盖、电力供应稳定;沿水库安装10台监控设备,村民与基地工作人员共同管护,严防偷钓偷捕与环境破坏。专业保障引来了“大流量”:国家路亚运动员徐觉非、韩国知名钓手安贞恩,以及村上晴彦、李大毛等钓鱼大师和网红主播纷纷打卡,在四海钓鱼频道及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直播造势,累计引流近2亿人次,吸引游客超1万人。
效益转化:从“文旅热度”到“民生温度”
赛事聚人气,更要聚“财气”。永兴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发挥雁阵带动与乡贤助农作用,让文旅热度精准转化为民生福祉。基地的红火直接带动产业链延伸:白芨、土鸡蛋、桥米、茶油等农副产品成了“抢手货”,周边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
汀河村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跃升至年增收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3倍,30余户家庭搭上增收快车。曾经闲置的山水资源,如今成了“摇钱树”。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赢。
文化赋能:从“短期流量”到“长效活力”
文旅融合要走得远,需有文化根基支撑。永兴街道深耕本土文化,打造“一核多元”特色名片,为产业注入持久活力。
在南庄民居,300余年历史的“进士古居”经保护性修缮重焕光彩。这座清代建筑因易氏家族出过20余名进士、举人闻名,街道争取文物资金整治环境、加强宣传,让人文底蕴成了文旅“活招牌”。
在观音岩村,廊桥古建、禅寺道观与白居易等名人墨客的人文印记交融。街道升级基础设施,种植观赏植物,打造“春赏花海、夏倚廊桥”的四季景观,“油菜花海游”等活动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10余家农场、农家乐发展。
在汪林岗村等园区村,“村企共兴”公共服务带加速成型。68家酒店民宿、商超落地,2000余人享“15分钟生活圈”;集镇“口袋公园”与老年大学丰富生活,让“城郊”变“宜居新区”。
如今的永兴街道,山水间有竞技激情,古居中见文脉传承,田野里藏增收喜悦。从生态筑基到产业破圈,从赛事引流到文化赋能,永兴街道用“钓娱经济”的创新实践,书写着“风景宜、生态美、产业兴、人文和”乡村画卷,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希望与活力。(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