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塞罕坝:赓续红色精神 谱写绿色新篇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发布时间:2022-04-19    【字体: 】      

  新华社石家庄4月19日电 题:塞罕坝:赓续红色精神 谱写绿色新篇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曹国厂、高博

  4月中旬,一场春雪过后塞罕坝机械林场银装素裹。约10厘米厚的积雪带来刺骨寒凉,却也缓解了林场的防火压力。

  建场60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塞罕坝精神;如今,他们正奋进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

  牢记使命 从茫茫荒原到万顷林海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皑皑白雪覆盖下,高大挺拔的云杉、樟子松,如同威武的士兵,守望着茫茫林海。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难生的一片荒漠。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垦荒、大肆砍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2021年6月27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夏日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2月14日,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尽管条件艰苦,但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369人的创业队伍,开启了战天斗地的拓荒路。

  据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回忆,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当年和5名女同学一起毅然奔赴坝上的高中生陈彦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她说:“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

  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1963年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次造林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为了让大家安下心来,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把妻子和孩子从承德接到了塞罕坝。他带领职工开展“马蹄坑大会战”,吃住在山上。艰苦付出终换来回报:栽植的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96%以上。

  王尚海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坝。伴他长眠的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这里成为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艰苦创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上,一座三层白色建筑望海楼在风雪中矗立,51岁的刘军、王娟夫妇在这里防火瞭望。

  他们每天对望海楼周围近2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进行定时瞭望,每15分钟记录一次瞭望情况,在重点时期夜间还要每1小时向林场防火指挥部通报一次林区火情。

  “今天下了大雪,是难得的好天气。”刘军夫妇说,他们最开心的是遇到雨雪天,因为雨水可以让树木快速生长,下雪则有助于森林防火。

  刘军的父亲是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在塞罕坝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是2022年3月1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雪后的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42岁的于士涛来自保定,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塞罕坝,如今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他说要“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

  2017年以来,塞罕坝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5年累计造林10.2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林场森林面积增加到115.1万亩。

  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场建立了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了卫星、无人机、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快速反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守住、守好这片林子,让它绿得更有质量,是我们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次创业”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60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百万亩人工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防止土壤流失提供了“绿色保障”。

  “塞罕坝的创业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引领新变革,也必将给塞罕坝拓展巨大发展空间。

  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望海楼(2021年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到2030年,塞罕坝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02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绿色,浸染了塞罕坝,也在中华大地上、在每个人心里生长。


编辑: 王静【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