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华 口述\张力群 原载于《当代青年》2007年第3期人物简介:毛新宇,毛泽东嫡孙,毛岸青和邵华之子,1970年1月17日出生。
2006年11月9日,毛新宇专程回到外婆张文秋故里湖北京山县祭拜亲人,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作了精彩报告。张文秋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在毛新宇心中,京山和韶山一样都是他的故乡。今年62岁的张力群是张文秋老人家惟一的男侄孙,他得知表弟毛新宇回故乡了,激动地回想起他们的“兄弟”情,眼睛湿润了……我和毛新宇是表兄弟,他是毛泽东惟一的孙子;张文秋是毛新宇的外婆,也是我的姑婆。我姑婆的两个女儿刘思齐、邵华双双嫁给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在家乡传为佳话。
我姑婆张文秋于1903年12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京山县青树岭的谢家湾,青年时期即投身革命,是我党早期党员。无论是从事险象环生的白区秘密工作,还是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武装斗争,她始终英勇奋斗,忠贞不渝。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我姑婆一家人与毛泽东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结成了双儿女亲家。
1951年我7岁时,第一次见到了南下慰问老区群众的姑婆。因为我是张氏家族中惟一的一位男孙子辈,所以姑婆格外喜爱我,希望我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1957年我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姑婆把我接到了北京,在北京市男子第四中学念书。从此,我在北京度过了3年难忘的读书生活。
初到北京时,每逢节假日,姑婆总喜欢带我到一些老同志家里玩,我长了不少见识。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刚到北京那年,即1957年的国庆节,我随姑婆、大姑妈刘思齐等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隆重的国庆观礼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姑妈刘思齐把我介绍给毛主席:“爸爸,这是我的侄儿。”听完介绍,毛主席笑着弯下腰来,抚摸着我的肩膀问:“你叫什么名字?”由于心情非常激动,我还来不及回答,刘思齐就替我回答道:“随我妈姓,叫张力群。”毛主席又继续问我:“在哪里读书?”“在北京男四中。”这时,我的心情平静了一些,胆子也大了一点。听了我的回答,毛主席很满意,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叫我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幸福的日子总是感觉很短暂。1960年7月,由于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生活十分困难,姑婆就把我送回到了京山老家,在京山一中继续读书。中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几十年来,我们一家人和姑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84年1月,人们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我表弟毛新宇第一次回到了京山老家。当时他才14岁,是一个稚气未脱的英俊少年。那天,当表弟的外婆张文秋、母亲邵华和父亲毛岸青带着他来到我家时,我们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凳子还没坐热,他便向我要书看。原来,表弟对历史书十分感兴趣,并且记忆力特好。小姑妈邵华说出书中某一回的标题,表弟便会马上滔滔不绝地将文中的故事叙述出来了,实在让我和家人赞叹不已。
在我的家里,表弟毛新宇除了找书看,还经常同表侄张春林跑到院子里和公园里玩耍。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他对飘散着清香乡土气息的京山小城感到格外新鲜好奇,时常向表侄问这问哪,张春林则对毛新宇的丰富知识和聪明机智钦佩不已。玩了几天后,毛新宇又随奶奶、爸爸和妈妈到青树岭张家湾去看望故里的父老乡亲,他更是显得活泼可爱。当时,农村的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差,甚至连像样一点的厕所都没有。但是,我和表弟毛新宇在空气清新的乡村里玩得流连忘返。表弟回京后,我们保持书信联系,只是没有机会见面。11年后的1995年10月,他和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等再次回到京山老家参加“张文秋革命事迹展览”的活动,我们“兄弟”俩才有了第二次的亲密接触。此时,表弟已长成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他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到中央党校潜心研究毛泽东思想。
那天,我们“兄弟”俩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表弟毛新宇介绍说,他在来京山老家之前,到延安生活了一段时间。匆匆赶回北京,虽然疲惫不堪,但听说要回京山老家,他便立即补买机票,陪同妈妈来到了外婆的故乡。
表弟第二次回到京山,显得特别高兴。参加完“张文秋革命事迹展览”活动后,第二天又冒着蒙蒙秋雨前往京山县烈士陵园,来到外婆的胞弟张振甲烈士墓前敬献了花圈。下午,又和母亲专门到我工作的京山县印刷厂,看望我和大家。表弟仔细参观了厂里的设备和产品,同工人们谈笑风生,显得十分随意洒脱。家乡人都说他宽厚坦诚、思想开朗、大度豁达、不拘小节。随后,他又和妈妈、姨妈到青树岭张家湾故居,探访了当地干部群众,并到外婆的母亲孔关兰的墓前敬献了花圈。表弟回到老家,受到了家乡领导的热情接待。县领导曾开玩笑说要在京山帮他找个对象。表弟一听高兴极了,说那就拜托了!我的条件不高,第一有大学文化,大专也勉强;第二人要漂亮些,不难看;第三要贤惠,能顾家,照顾我外婆和妈妈就行。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看来你这个标准传统色彩还很浓嘛!”
表弟对爷爷毛泽东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喜欢唱歌,最爱唱的是关于毛泽东的歌。在京山县的几天时间里,他时时会唱上几句,如《毛主席派人来》、《北京的金山上》、《浏阳河》等。唱歌时,他总是对着电视屏幕上的毛泽东形象凝神站立,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唱得庄重认真,寄托着他对爷爷毛泽东的特殊感情。
我听了表弟的演唱,感到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韵味。他说他每天坚持练唱3个小时,还专门请了一位音乐老师进行辅导。老师说他音域宽广,颇有真情实感,骨子里溢出的那种感情非外人能模仿。不仅如此,他还把在延安体验生活参观访问的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歌词《挥锄》,把游历各地和读史书的体验写成了歌词《爷爷曾在这里走过》,请作曲家谱曲后,又由他演唱并制作成了MTV音乐作品。
表弟一边和我聊着,一边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杨家岭哟山洼洼地,一道道黄一坡坡绿。爷爷当年种菜地,锄头举起雷声声密;高高的宝塔清凌凌的水,一杆杆红旗飘在云彩里……”
表弟发自肺腑的心声,表达了他对伟人爷爷那份特别的爱,而毛岸青和邵华从事着一项更为浩繁的工程。从1992年开始,他们夫妇俩走遍了大江南北,在毛泽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搜集了许多宝贵资料,组织人员研究分析,撰写了500多万字的书稿,分为27本出版发行。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这些著作已经陆续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参观完老家风景迷人的大洪山名胜空山洞,表弟毛新宇接受了新闻记者的采访。他说:“我1984年跟奶奶回到过京山,那时年纪小印象不太深。这次我来仔细看了看,发现京山风景很美丽,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个很好的地方。”
当记者请表弟谈谈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时,他介绍说,他对毛主席的感情和认识,远不止是那种血缘亲情。他搜集了中外很多研究毛主席的书,常常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心里充满了热爱、崇敬之情。他到延安去体验生活时,瞻仰了爷爷的故居,还到爷爷劳动过的菜园里挥锄劳动,和乡亲们一起翻锄杂草。当他把地翻锄干净后,发现菜地里不知何时悄悄聚满了几百名陕北乡亲,有人无声地淌着眼泪,有人则低声啜泣,场上静谧非常,令人感到陕北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延安之行,为他研究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的认识。
面对记者,表弟脸上显现出凝重深思的神情:“我认为,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黄金时期,毛主席的思想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今后决心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个思想宝库,为国家和党的事业作贡献。我在学校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今后很长时间还会是这样。我的行为准则,还是爷爷说的那句话——为人民服务。”说到这里,他张开大手甩了甩,大声说:“我做了再说,我厌恶吹牛!”长长的离别,短短的相聚。返回北京不久,表弟就给我寄来了他献给爷爷毛泽东的生日礼物:新出版的《朱元璋研究》和他亲自演唱的歌曲盒带。表弟还把这些礼物寄回给了老家京山的其他亲人,并且将创作活动的所得报酬,捐献给了希望工程和老区人民。
1997年12月10日,我已经调到了京山县轻工业局任工会主席。那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市1905信箱的挂号信。打开信封一看,我们全家人都欣喜万分,原来是表弟毛新宇要结婚了。
然而,我们一家人欣喜之后,却发现了一个让人傻眼的问题:由于邮件是采取的挂号寄发,在途中耽搁了有效的时间,收到信件的那天已是12月10日,也就是说,在3天前的那天下午,表弟毛新宇已经在北京举行了婚礼。我们得信太迟了!
后来表弟才告诉我,他是在1997年12月7日举行婚礼的,婚礼很俭朴,没有大操大办,只是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婚礼上,表弟毛新宇身着深色西装,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新婚夫妇在婚礼上共唱了一曲《东方红》。毛岸青、李讷等亲友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我和表弟感情深厚,为未能参加他的婚礼而深感遗憾。我们全家人当即达成共识:立即给新郎新娘发礼仪电报,传出家乡亲人对他们最热烈、最衷心的祝福。我在电文中写道:“婚柬十日收到,万分高兴。未能赶上你俩婚礼,特此电贺。祝新婚愉快,美满幸福!十二月十日”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邮局给他们这对新人送去了最美丽、最芬芳的鲜花,表达了我们全家对表弟最真挚的情感,也表达了京山亲人对毛主席孙子新婚之喜的一片喝彩。
过了几天,我给远在北京的表弟毛新宇家打去电话。接电话的是表弟的母亲邵华,她说,我发来的电报和鲜花他们均已收到,深表感谢。我又盛情邀请毛新宇夫妇回故乡省亲,姑妈说:适当的时候,她一定让儿子带上媳妇回京山故里拜望父老乡亲。可是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几年,我们全家人天天盼年年望,由于工作繁忙,表弟毛新宇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回京山老家省亲,我们只能在电话中互相祝福。
200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巧合的是这天上午9时58分,表弟毛新宇的儿子“东东”在北京协和医院顺利降生了。毛新宇和刘滨婚后喜得贵子!表弟从北京打来了报喜电话,他激动地告诉我是男孩,有3.6公斤重,请放心……消息传来,我们全家人兴奋不已,立刻热闹起来。曾孙和曾祖父的生日是同一天,这真是太巧了。
表弟毛新宇在电话里还告诉我们,他一定会再次回到京山故里,到时候请大家吃喜酒,我们再叙“兄弟”情。我深深地感到:无论是天长地久,还是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我们“兄弟”间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