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今日辟谣 >
今日辟谣(2025年3月18日)
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18    【字体: 】      0

图片

2025年3月18日

图片

 谣 言  最近有“草莓瘟”不能吃草莓?

图片

真相:近日,部分社交平台出现大量有关“草莓瘟”的“善意提醒”,称“孩子吃了草莓就会发烧咳嗽、上吐下泻”“草莓上农药残留量大”“草莓带有诺如病毒”“大棚里种出来的草莓是反季水果”,建议大家近期不要食用草莓。经核查,这些说法都违背了农业常识,可能严重误导公众。
一吃草莓就生病是因为病菌残留?
为避免影响果实品质,在草莓种植过程中,仅在定植初期会使用少量不影响食用安全的农药预防病害,从开花到成熟期内禁用农药。此外,相关部门为保障草莓安全对草莓绿色防控有严格的抽查抽检制度。
关于“吃草莓易生病”的误解,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在流通环节存在污染风险,如采摘、运输中可能接触微生物,非地产草莓若储存不当滋生细菌等;二是草莓膳食纤维和不可消化的籽粒可能刺激肠道,幼儿及老人过量食用或引发腹泻。因此,建议适量食用,并在食用前保留果蒂冲洗,并用清水或淡盐水浸泡5分钟。此外,诺如病毒感染多与个人卫生有关,并非草莓本身或使用粪肥的原因。
大棚种草莓就是反季水果?
温室技术发展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使草莓在冬季能实现自然开花结果,而且由于温度适宜,大棚种植草莓的有机物和糖分得到充分积累,口感甚至比露地栽培的更加浓郁香甜。因此,大棚种植草莓不是反季水果,而是现代农业根据生产特性采用的恰当种植方式。
至于有些草莓长得“畸形”甚至出现“空心”现象,主要由于授粉不均、品种特性及生长速度差异,与激素或膨大剂无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来源:“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
 辟 谣  内蒙古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严正声明

图片

详情:近日,关于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本级事业单位“绿色通道”拟引进人员进行公示公告的信息在网上流传,引发关注。对此,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严正声明,2024年度赤峰市市本级事业单位“绿色通道”人才引进工作经报名审核、面试、体检考察等法定程序,已于2024年12月26日通过官方网站完成公示,程序合法合规,结果真实有效,不存在任何补充公示或调整录用情形;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未委托第三方机构发布任何信息,所有信息均通过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发布,其他渠道信息均非官方授权;人才引进不收取任何费用,凡以“内部指标”“定向录用”等名义索取财物的均属诈骗。(来源:“内蒙古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

图片

 误 区  打胰岛素比吃口服药降糖效果好?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各有适应症,适用于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当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或存在严重并发症时,它能够直接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从而有效降低血糖。而口服降糖药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葡萄糖吸收等机制控制血糖。因此,选择胰岛素或口服药,需根据患者病情、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综合判断,并无“谁更好”的绝对标准。(来源:“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

图片

 提 示  提防AI生成虚假图炮制谣言

详情:当前,随着AI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个别网民为蹭热点、博流量,通过AI凭空杜撰,恶意拼凑剪接,夸大扭曲事实编造谣言,破坏社会秩序稳定。AI生成图片带来的“有图未必有真相”的复杂局面,该如何应对?
用AI编造不实消息 传播迅速多人受骗
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不乏有人为了蹭热点,通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办法,用“假图”冒充新闻现场图片,并将其与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恶意关联,炒作舆论、撩拨网民情绪,对抢险救灾、应急处置等线下工作造成干扰。这类谣言真假混杂、似是而非,甄别难度极大。去年,新疆喀什、阿克苏地区相继发生地震,部分自媒体置事实真相于不顾,利用AI技术对一些旧图、视频片段进行拼凑,制造谣言把网民“往沟里带”。
“有图未必有真相”该如何应对
面对AI生成虚假图片传播谣言,广大网民应提高警惕,不断提升识别防范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观察细节:许多AI生成的图片、视频中,可能存在边缘模糊、光线阴影不自然,人物的眼睛、头发、手指等可能处理得不够完美,透视关系也可能处理得不够自然准确等。
多方验证:从多个权威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可以检索官方媒体报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使用工具:利用AI图片检测工具可以帮助识别图片是否为AI生成。
谨慎分享:在确定信息真实可靠之前,不要随意转发,以免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网上发布虚假信息 行为人需担责
国家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均对发布此类信息有特殊规定: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比如传播虚假的灾情、疫情、险情、警情,如情节严重,可构成刑法中所规定的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情节达不到刑事犯罪,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依法要承担行政处罚的相关责任。(来源:“北京网络举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陈诗雨【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