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科学精准战疫情 群防群控筑防线 >
宅家作息不要乱 别忘适度运动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27    【字体: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周鹏
这个周末,不少居民因为疫情防控而过上了“足不出户”的“慢生活”。防控期间,人们除了做核酸、收取网购生活物资基本不出门,这让很多小伙伴变得不习惯起来:户外运动暂停了、生活作息不规律了,甚至心情也因不能出门而变得低落了。
那么,在这场特殊的居家“战疫”过程中,如何才能“宅”出健康,“宅”出活力呢?相信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好方法,但不妨听听专家怎么说。11月26日,湖北省疾控中心传防所急传部主任吴杨从专业角度,给居民们推荐了一些自在又健康的“宅家”方式。
勤消毒很重要
由于奥密克戎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居家期间(特别是周边已有感染病例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做好各类消毒工作,避免感染风险。
快递消毒。居家期间,大部分的物资、食品需要通过电商平台或团购购买,建议大家收到快递物资后,外包装尽量直接在门外处理,避免带回家。如果带回家,则建议戴好口罩、手套,用消毒湿巾或喷洒酒精的方式消毒后再打开包装。之后同样要对手部进行清洗。
用品消毒。戴上一次性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每天对一些高频接触的物体,如桌面、门把手、坐便器等,以及新冠病毒能长期存活的表面光滑的物体,如手机、键盘等,至少用酒精消毒一次。
衣物消毒。如果下楼做核酸、取快递,回家后建议将外套挂于窗外,通风透气1—2天后再穿,或者放入洗衣机进行清洗。
生活作息不要乱
没有了上班的压力,大家的作息难免随心所欲,终于有大把时间刷手机、看剧了,于是熬夜成了每天都无法避免的事,说好的早睡总是泡汤。
熬夜会给健康带来很多隐患,对人体的肝脏、血管、体内激素水平等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会降低身体免疫力,染上疾病也有可能会“快人一步”。
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健康重要因素。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小时至8小时睡眠,坚持每天固定时间段睡觉,熬夜后要及时补充睡眠。
睡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及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睡前也可以泡泡脚,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放松全身;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也有助于睡眠。出现睡眠问题时,如果自我调节无效,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动”起来更快乐
宅家也要动起来。长时间在家“躺”着,容易让人压抑、烦躁,血脉不畅,导致身心俱疲。下面几种运动很适合在家练习,出汗的同时还能让心情变得更好。
拉伸训练。居家久坐的行为会让我们的肩颈腰背腿等产生不适感,适当拉伸可以有效预防肌肉劳损、缓解关节压力、改善体姿体态等等。居家期间,建议每天进行2—3次拉伸练习,包括肩颈部、腰部、腿部拉伸等,一些简单的瑜伽基础动作如摩天式、站立腰躯扭转式、站立前屈伸展式、下犬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需要的锻炼空间较少,比较适合居家锻炼,比如原地蹲起、俯卧撑、跪卧撑等。训练时注意量力而行,分组进行,每个动作做10—15次休息30秒,避免受伤。
家务劳动。做家务是居家期间提高基础能耗,激发身体机能的好方法。但要注意,很多家务都需要人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容易引发肌肉劳损。因此做家务时建议多个项目交替进行,每20分钟休息放松一下。
放下电子产品与家人多沟通
疫情居家期间,当得知自己所住的楼栋或小区里有确诊病例时,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焦虑、烦躁随之而生。同样,网络上不时出现的谣言也会加剧人们的恐慌心态。因此,这段时间建议大家必要时暂时放下手机,主动切断和“坏消息”之间的连接,以免心态失衡。
同时,由于过往生活习惯的打破,不少人(特别是老人、孩子)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大等现象,也需要家人及时关注,多开展一些居家亲子游戏或聊天等互动活动,互相提供心理支持。
饮食合理搭配
由于减少外出,活动量比平时要少,过多的能量与营养摄入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因此,“宅家”饮食上切莫餐餐大鱼大肉,要合理搭配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奶蛋等,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足量摄入。推荐四个“不贪”。
不贪“简”。每天的膳食要多样,应有谷薯、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保证食品的新鲜、安全和卫生。
不贪“多”。过量饮食会造成胃肠道正常菌群的紊乱,降低人体抵抗力。
不贪“剩”。剩菜放置过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明显增高,引起人体中毒,因此要现做现吃,适量备餐。
不贪“油”。鱼、禽、蛋和瘦肉要适量吃,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清淡饮食,足量饮水。
编辑: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