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域外关注 >
武汉: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双碳”,“十四五”将建成45万平方米,示范项目以奖代补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晓琴 武建   发布时间:2022-04-11    【字体: 】      

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琴

通讯员 武建

日前,湖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超低能耗建筑试点推进会,会议强调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要求全省住建系统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城建局获悉,近年来,武汉市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不断推进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将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同时筹划发展一批近零能耗建筑项目示范。

洺悦芳华项目效果图

顶层设计

加大政策激励扶持力度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底以来武汉先后密集编制、出台多项规划及政策,大力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021年底,武汉市城建局组织编制《武汉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评估报告》,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同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筹划发展近零能耗建筑项目示范。

今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要求。

3月,武汉市城建局发布《武汉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重点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适宜技术研究。开展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率先示范,建设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以城镇、园区等区域为突破口,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多领域多层次推动“近零碳”发展。

完善标准

结合地域特点创新技术

据介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集建筑和节能技术为一体,能极大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大幅减少建筑主动向外的能源需求,实现冬季不用传统化石能源供暖,夏季不用空调制冷,其节能率高达92%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建筑。

武汉市城建局建筑节能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仍存在超低能耗建筑在设计、施工及认证体系不完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不健全等问题,近年来,市城建局联合高校、企业等开展了系列相关课题研究,结合武汉地域特点,编制和实施了系列标准规范,有序推进武汉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规模化发展。

2019年市城建局立项开展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适用性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和《武汉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适用技术与工程示范》两个课题研究,以形成一套基于武汉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

同时,市城建局参与编制了《湖北省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低能耗居住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建筑设计、围护结构、构造节点、设备设施等设计内容,适用于湖北省新建、扩建和改建住宅、集体宿舍、公寓等居住建筑的低能耗节能设计。

示范引领

建设一批节能建筑标杆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市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99.40%,竣工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95.53%,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56个。在此基础上,一批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典型项目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据介绍,目前,武汉共有3个房屋建筑工程采取了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措施。

鲁湖零碳小镇

位于江汉区的当代武汉汉口万国府ΜΟΜΛ项目,作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率达88.6%,已竣工交付使用;位于经开区的武汉洺悦芳华项目5#楼,已取得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设计认证,成为武汉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它通过采取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气密性能等一系列被动式技术措施,在保持室内舒适的情况下,减少建筑物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实现建筑绿色节能;位于江夏区的鲁湖零碳小镇项目,示范项目由1栋既有居住建筑改造而来,与现有房屋相比,制冷、供暖节能率提升41.1%,年节约标煤1.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吨。

据测算,被动式超低能耗房屋与普通房屋相比,每平方米成本增加8%左右。2020年11月,武汉市城建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布了《武汉市省级建筑节能以奖代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该市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米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予以最高100万元的资金补助。

武汉市城建局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集合关于绿色建筑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方向的研讨,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加强研究完善技术体系,加强示范项目的引领,发挥奖补的激励作用,积极指导和推动各区建设一批超低能耗建筑标杆项目。

编辑: 王静【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