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在京山市钱场镇钱场村的鸡舍上。养殖户李鹏弯腰拾起一枚绿壳蛋,“咯家果佳”的商标清晰可见。“现在连次品蛋也能进深加工线,变成蛋粉饲料。”他笑着将这枚神奇的土鸡蛋放入印有“京山鸡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包装箱,“要是20年前,这样的事想都不敢想。”


破壳:商标唤醒“土鸡蛋”
2004年,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砚在破旧厂房里建起了第一个鸡蛋加工厂。回忆起那段岁月,他指着老照片感慨:“鸡蛋堆满仓库,裂壳蛋只能倒进沟渠。超市压价、滞销、坏掉半车蛋是常有的事。”
转机出现在2006年。当首批贴有“神地”和“咯家果佳”商标的鸡蛋礼盒进入武汉商超时,公司副总经理熊志祥紧攥销售单激动地说:“贴了商标,价格涨了三成!”
好景不长。2007年,湖北省爆发禽流感,鲜蛋滞销、超市下架,企业和养殖户损失惨重。杨砚痛定思痛:“初级农产品加工抗风险能力差,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及品牌,稍有不测,就可能倾家荡产。”



2009年冬至,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灯火通明。神地公司的技术人员与教授们围绕蛋品精深加工反复论证。那一刻,知识产权的火种悄然点燃,也承载着企业转型的起点。
淬炼:专利裂变成“金蛋”
走进神地专利品牌展厅,总经理杨丰帆如数家珍:蛋壳果蔬净、溶菌酶牙膏、漱口水、蛋膜多肽……20多种深加工产品,件件贴着专利及地标标签。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自主研发的非标设备——“蛋壳膜分离机”。
“我留学时在实验室剥蛋膜,三天才提取10克。”杨丰帆说,2019年,这项专利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蛋膜被制成骨关节保健品,价值提升了百倍。

2024年,两则消息震动业界:神地公司“蛋液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更以专利质押获得银行贷款1400万元。“用纸写的证书换来了真金白银!”杨丰帆在放款仪式上感慨道。荆门及京山两级政府部门现场兑现政策,给予贷款额1%的贴息奖励。
翱翔:地标筑梦“百亿巢”
“扫码溯源,放心吃!”在武汉农博会上,副总经理邹敏正指导顾客扫描鸡蛋盒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刻跳出“京山鸡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信息及养殖场实时画面。

“自‘京山鸡蛋’地理标志获批后,养殖户收购价普遍上涨三成。”李鹏轻拍新买的货车笑着说,“光靠公司教我们分拣次品蛋,去年就多挣了万把块。”这份增收的喜悦,正是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市知识产权局巡回宣讲点座无虚席。工作人员用鲜活的商标维权案例讲解:“‘京山鸡蛋’这块金字招牌来之不易,傍名牌、乱贴标,法律绝不答应!”品牌意识,在乡间悄然扎根。
走进黑羽绿壳蛋鸡保种场,一枚枚珍贵的绿壳蛋格外显眼。这承载国家种源专利的鸡种,是20年科技育种的结晶——知识产权的力量,已融入蛋壳的每一道纹路。
腾飞:品牌引领“百亿产业链”
站在正在建设中的神地集团大数据中心大楼前,杨砚感慨万千:“京山鸡蛋品牌能从乡村走向世界,离不开各级知识产权部门的保驾护航。”

京山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朱朝权介绍:目前,京山有效商标注册量达5388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多个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国审或入选省级名录,培育出3件中国驰名商标。“京山桥米”获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大赛金奖,“京山鸡蛋”摘得湖北地理标志大赛银奖。

2025年仲夏,在京山市品牌保护联席会议上,武汉大学宁立志教授发言时,大屏幕正播放神地提出的“三标战略”——“商标创品牌、专利护技术、地标连产业”。窗外,满载“京山鸡蛋”产品的车队鸣笛启程,正驶向共建“百亿蛋品产业链”的新征程。

走出展厅,夕阳为神地厂区镀上一层金辉。杨丰帆轻轻抚过墙上陈列的27件商标和14张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二十载春秋,这枚被知识产权赋能的京山鸡蛋,正从乡村稳健滚向广阔世界,孕育着下一个破壳而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