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域外关注 >
“两山”故事汇|灵山:从废弃矿坑到碧湖花海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5    【字体: 】      0

【编者按】20年前的今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在矿山修复、森林碳汇、水土涵养等方面积极作为,一个个精彩蝶变的生态故事,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印证。今起本报推出一组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万亮

一泓碧蓝的湖水镶嵌在山坳,银色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这里是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道灵山村灵山花海景区。站在观景台上,村民王青山说,脚下碧波荡漾的矿坑湖,正是当年他挥汗如雨的开采现场;眼前绵延的绿树与花海,曾经是尘土飞扬的碎石场。当年放炮炸山震得窗户哗哗响,现在游客的笑声都能传到村里。

从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到赏心悦目的湖泊花海,这精彩的蝶变,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下,持之以恒修复生态的坚定轨迹。

家里的灰每天擦不干净

时间倒回1987年。灵山花海景区的工作人员黄三妹回忆,那年她刚嫁到灵山村,对村里第一印象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二十多家采石场日夜开工,放炮声能把新媳妇吓哭。当时村里八成壮劳力都在矿上干活,运石头的卡车把村道轧出半米深的车辙。

“钱是挣了一点,可家里的灰每天抹一百遍也抹不干净。”黄三妹说。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自1959年武汉水泥厂在此设立首个采石场,灵山就开始了”挖肉补疮”式的开发。在为城市建设提供石料,为炼钢提供石灰溶剂的同时,过度开发留下一批矿坑和废渣堆,村里耕地越来越少。

转折发生在2016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灵山周边采石场全部关停。留下的“生态烂摊子”触目惊心:10多处地质灾害点、多处裸露岩壁、500多亩被污染的耕地。”一下大雨,山上的石头就往村里滚。”村支书熊光得指着老照片说,那时村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医疗队”给矿坑做手术

2019年冬天,一支特殊的”医疗队”开进灵山。他们带着的不是炸药雷管,而是测绘仪和树苗。

“就像给病人做手术,要先做全身检查。”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纯洁举着三维建模图解释:锚索加固,给65度陡坡打上“钢钉”;挂网喷播,为碎岩坡面敷”面膜”;矿坑注水,枯洞洞变”蓝眼睛”。技术人员将含有腐殖质、水、有机物、植物种子等成分的类壤土喷撒在破损的石头山体上,实现生物防护,让植物能够自然生长。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些藏在草丛里的“黑科技”。在景区步道旁,工程师扒开一丛狗牙草,露出蜂窝状的生态格宾石笼:“这种笼子暴雨时排水,平时是昆虫旅馆。”在垂直的崖壁上,园林工人们玩起了“高空绣花”,往岩缝里塞进一个个“植物胶囊”——装有波斯菊种子的纤维包。“选了12种本地植物,不浇水也能活。”江夏区物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运刚说,如今这些”胶囊”已长成立体花墙。

“在矿山修复过程中,村民们也积极参与。”熊光得说,大家在园区复垦农用地种上七彩油菜、波斯菊等,林地种上红枫、乌桕等彩叶树种,打造落差50米的瀑布和月季花七彩花瀑,巨大的矿坑引进山泉水,变成一个漂亮人工湖。

“不是简单复绿,而是用国土空间规划穿针引线,把破碎山体缝成生态拼图。”张运刚指着远处说,东边农田种油菜,西边矿坑变湿地,南坡发展观光果园,每个“细胞”都活了。

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

张运刚算了一笔账:一期工程江夏区投了1.5亿元修复资金,共整出448亩耕地,种一季油菜种一季花,去年收8万斤油菜籽,耕地在省自然资源系统实现指标入库,根据占补平衡原则,为江夏区投资项目落地节省购买耕地指标的资金1.7亿元。

“每天有不少车辆到景区来。”农家乐老板赵东莲忙得脚不沾地,矿坑鱼头、石缝蜂蜜卖得最好,食材全是矿山特产,去年赏花节赚了8万元。村民不仅在景区上班,还可以开农家乐、卖土特产,800亩花海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增收百万元以上。

江夏区文旅局透露,去年景区旅游收入超800万元,村里有50多人常年从事花卉种植与管养等工作,同时催生8家民宿、15家土特产小店。随着二期工程启动,预计明年游客将突破百万人次。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灵山矿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由此吸引一些鸟类前来,包括苍鹰、雀鹰、凤头蜂鹰等猛禽。目前灵山各类物种已达64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通过碳汇交易,这片绿地每年还能吸金15万元。

从矿车轰鸣到鸟语花香,灵山矿区变迁印证着“两山”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眼下,越来越多的废弃矿山正加紧修复。湖北力争三年实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清零,让更多灵山故事在荆楚大地精彩上演。”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表示。

不少城里人来这露营

责任编辑:崔逾瑜

视频中山体裸露部分为二期工程正在施工,与一期工程已修复形成强烈对比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万亮

一泓碧蓝的湖水镶嵌在山坳,银色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这里是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道灵山村灵山花海景区。站在观景台上,村民王青山说,脚下碧波荡漾的矿坑湖,正是当年他挥汗如雨的开采现场;眼前绵延的绿树与花海,曾经是尘土飞扬的碎石场。当年放炮炸山震得窗户哗哗响,现在游客的笑声都能传到村里。

从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到赏心悦目的湖泊花海,这精彩的蝶变,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下,持之以恒修复生态的坚定轨迹。

家里的灰每天擦不干净

时间倒回1987年。灵山花海景区的工作人员黄三妹回忆,那年她刚嫁到灵山村,对村里第一印象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二十多家采石场日夜开工,放炮声能把新媳妇吓哭。当时村里八成壮劳力都在矿上干活,运石头的卡车把村道轧出半米深的车辙。

“钱是挣了一点,可家里的灰每天抹一百遍也抹不干净。”黄三妹说。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自1959年武汉水泥厂在此设立首个采石场,灵山就开始了”挖肉补疮”式的开发。在为城市建设提供石料,为炼钢提供石灰溶剂的同时,过度开发留下一批矿坑和废渣堆,村里耕地越来越少。

转折发生在2016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灵山周边采石场全部关停。留下的“生态烂摊子”触目惊心:10多处地质灾害点、多处裸露岩壁、500多亩被污染的耕地。”一下大雨,山上的石头就往村里滚。”村支书熊光得指着老照片说,那时村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医疗队”给矿坑做手术

2019年冬天,一支特殊的”医疗队”开进灵山。他们带着的不是炸药雷管,而是测绘仪和树苗。

“就像给病人做手术,要先做全身检查。”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纯洁举着三维建模图解释:锚索加固,给65度陡坡打上“钢钉”;挂网喷播,为碎岩坡面敷”面膜”;矿坑注水,枯洞洞变”蓝眼睛”。技术人员将含有腐殖质、水、有机物、植物种子等成分的类壤土喷撒在破损的石头山体上,实现生物防护,让植物能够自然生长。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些藏在草丛里的“黑科技”。在景区步道旁,工程师扒开一丛狗牙草,露出蜂窝状的生态格宾石笼:“这种笼子暴雨时排水,平时是昆虫旅馆。”在垂直的崖壁上,园林工人们玩起了“高空绣花”,往岩缝里塞进一个个“植物胶囊”——装有波斯菊种子的纤维包。“选了12种本地植物,不浇水也能活。”江夏区物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运刚说,如今这些”胶囊”已长成立体花墙。

“在矿山修复过程中,村民们也积极参与。”熊光得说,大家在园区复垦农用地种上七彩油菜、波斯菊等,林地种上红枫、乌桕等彩叶树种,打造落差50米的瀑布和月季花七彩花瀑,巨大的矿坑引进山泉水,变成一个漂亮人工湖。

“不是简单复绿,而是用国土空间规划穿针引线,把破碎山体缝成生态拼图。”张运刚指着远处说,东边农田种油菜,西边矿坑变湿地,南坡发展观光果园,每个“细胞”都活了。

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

张运刚算了一笔账:一期工程江夏区投了1.5亿元修复资金,共整出448亩耕地,种一季油菜种一季花,去年收8万斤油菜籽,耕地在省自然资源系统实现指标入库,根据占补平衡原则,为江夏区投资项目落地节省购买耕地指标的资金1.7亿元。

“每天有不少车辆到景区来。”农家乐老板赵东莲忙得脚不沾地,矿坑鱼头、石缝蜂蜜卖得最好,食材全是矿山特产,去年赏花节赚了8万元。村民不仅在景区上班,还可以开农家乐、卖土特产,800亩花海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增收百万元以上。

江夏区文旅局透露,去年景区旅游收入超800万元,村里有50多人常年从事花卉种植与管养等工作,同时催生8家民宿、15家土特产小店。随着二期工程启动,预计明年游客将突破百万人次。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灵山矿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由此吸引一些鸟类前来,包括苍鹰、雀鹰、凤头蜂鹰等猛禽。目前灵山各类物种已达640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通过碳汇交易,这片绿地每年还能吸金15万元。

从矿车轰鸣到鸟语花香,灵山矿区变迁印证着“两山”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眼下,越来越多的废弃矿山正加紧修复。湖北力争三年实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清零,让更多灵山故事在荆楚大地精彩上演。”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表示。

不少城里人来这露营

责任编辑:崔逾瑜


编辑: 陈磊【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中国长安网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742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