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推动着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即日起,《荆门日报》开辟“绿见荆门”主题专栏,集中报道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
清风轻抚漳河水面,湛蓝天空下云朵舒卷,如诗如画;晚霞浸染凤凰湖湿地,人们在这片城市“绿肺”中漫步健身、消暑休闲,尽享美好生态带来的幸福;滨江公园沿岸绿树成荫,蹁跹候鸟与洋洋碧波相映成趣;大洪山脉林海连绵,与河湖交织出秀丽的生态长廊……在蕴藏千年荆楚文脉的土地上,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画卷次第展开。
大口国家森林公园。安帮友 摄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荆门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两山”理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执“绿”为笔,山河遍染翠微。今日荆门,生态底色愈加明亮,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自然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
荆门因工而立,依工而兴,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从1984年建市以来,重化工产业集中,生态负荷日趋加重,生态环境的持续压力,倒逼荆门转变发展方式。
跨越发展中的荆门。资料图
2006年初,荆门出台了加强节能工作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此后十余年,荆门将节约资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纳入各级班子年度目标管理,对节能减排等循环经济主要目标任务实行“一票否决”;2016年,荆门正式确定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战略,并制定清晰的路径图与时间表。
产业绿色发展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2019年,荆门在全省率先组建高规格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在重点行业环境绩效提升、大气污染减排工程等方面攻坚突破,建成大气精细化管控平台、功能齐全的移动源综合监管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等,依托微站、走航监测、大气超级组分站等技术,强化工业、移动、扬尘、生活四大污染源管控,科学预警、精准调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荆门蓝”已成为“常态蓝”。朱俊波 摄
数据见证改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显著上升,PM2.5浓度明显下降。2024年,近十年来首次全年未发生重污染天气;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8%,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0.9%,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目前,荆门已培育形成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也加快了绿色转型的步伐——
今年年初,荆门市委、市政府将美丽荆门建设列入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七个攻坚突破”重点范畴,率先在全省创新提出构建重点行业绿色标尺评价体系,从源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转型与项目引进,平衡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荆门高新区锂电片区。资料图
循环经济成为绿色跃升的重要引擎。荆门高新区锂电产城融合发展区,是华中地区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储能电池产业聚集地。今年1月,凭借锂电池试点产品,荆门跻身首批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城市,为绿色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赢得“绿色护照”。
作为“中原磷都”,荆门直面磷石膏治理难题。去年1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无害化磷石膏综合利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环境监管规范》,以无害化磷石膏修复矿坑,实现环境治理与资源利用双赢,这为正在实施的矿山修复工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荆门推动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今年上半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超过省定65%的目标,相关防治经验入选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
地方标准确定后,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158座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预计治理总面积980.36公顷,实现生态系统的复苏与重建,为全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树立新标杆。
“漳河岸边是我家,清清的山岗开鲜花,弯弯的河水映彩霞,山水相依水墨画……”这首《漳河岸边是我家》唱出了荆门人的生态情怀。
漳河既是荆门重要水源地,也是长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多年来,我市牢守“漳河水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在全省率先设立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并先后出台上十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构建起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和志愿团体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保护体系。自2024年起,将每年3月22日设为“漳河(母亲河)保护日”。
靶向施策、对症下药,漳河水库保护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Ⅰ类,其成为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蓝喉蜂虎等珍稀动物的生态家园。并先后被列为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入选2022年湖北省幸福河湖、2024年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位于荆门、荆州、潜江交界处的长湖,为湖北第三大湖泊,曾面临生态退化挑战。作为长江中游重要湿地、荆门市重要的生态水域,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我市积极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以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聚焦长湖周边小微水体治理难点,破解养殖污染、农业退水和散排问题,创新构建了“排查—治理—监测—提升”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流域水质稳步改善。

鸬鹚飞抵漳河水库越冬。 叶玉兵 摄
在立法保障方面,与荆州、潜江两地人大协同制定《长湖保护条例》,开创全国跨市域湖泊协同立法先河,以制度创新破解流域治理难题,告别以往“九龙治水”困局;完成退垸还湖工程,种植水生植物4600亩,湖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消失多年的银鱼重现,越冬候鸟种群数量增加40%……坚持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绿色转型长效治理,长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以来,长湖水质整体保持稳定达标,1—8月平均水质为Ⅲ类,其中2个月达到水质Ⅱ类。
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我市坚持“一河一策”,在各县(市、区)选择一条试点小流域,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治理。

翡翠漳河。 袁昌新 摄
治水提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过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不断加强、区位价值不断增长、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并形成了尾水回用“小三园”、乡村“生态绿岛”建设等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切口”经验模式。
目前,全市建立并严格落实覆盖全域的114个跨乡镇断面水质考核机制,按月调度督办、闭环管理,从源头上管好治好“毛细血管”。2024年全市跨乡镇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3.4%;2023年和2024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比例分别达93.8%和95.5%,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考核任务。
今年,全市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愿景,科学编制了《荆门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致力打造更多“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为美丽荆门建设注入可持续的“水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漫步京山市孙桥镇花苑台村“楚王后花园”乡村旅游区,水系灵动、绿道环绕,一派江南韵致;永漋镇黎家大岭村,乡风文明融入环境治理,生态游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京山市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元素融入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打造出115个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的生态绿色福祉。

京山美人谷。图源:荆门文旅
拥有“鄂中绿宝石”美誉的京山,是著名的中国网球之乡、中国观鸟之乡。先后荣获全省唯一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湖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依托生态优势,京山推动“生态+”融合发展,提高绿色发展的含金量。2024年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2002个、1729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9家,秸秆综合利用率94.58%,农膜回收利用率8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3.6亿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

网球成为绿色运动名片。京山市网球运动参与者达到8万余人,标准网球场达到356片,每年承办的大型网球赛事近百场次,被中国网球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网球特色城市”称号。
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力,京山市努力将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厚植生态底色,换来满园春色。
钟祥市作为“世界长寿之乡”,山川湖泊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21年获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161个。
莫愁湖。 肖文全摄
辖区莫愁湖国家湿地公园融入明显陵文化、长寿文化,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带动就业数千人;长滩镇做好“五山一水四分田”文章,发展林业经济,让荒山变成“花果山”,成为群众的“聚宝盆”……
作为全国大型水库灌区,漳河水库的生态优势也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清波蜿蜒润泽着江汉平原260万亩良田,为荆门发展生态农业、渔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水源,孕育出漳河蜜桔、果冻橙、京河葡萄、双井西瓜、虹鳟鱼、清水虾等名特优农产品,成为群众增收的“幸福池”。
秀丽的圣境山上,风电机组的叶片缓缓旋转,既生产清洁电力,也成就生态旅游新景点,周边村民开办农家乐近百家,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
……
让蓝天白云常驻、清水绿岸常存、鸟语花香常伴,成为荆门最动人的底色,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荆门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奋力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