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域外关注 >
听,移民村里的9份《党员公约》
来源:我的宜昌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30    【字体: 】      0

作者:雷鹏程、何冠英、谭强明




无人机航拍的许家冲村。记者 付蓓蓓 摄

9月19日,缭绕的晨雾把长江三峡缀成了水墨画。


车驶入三峡大坝左岸的山路,便一头扎进了这幅画里。穿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再拐过3道弯,路旁的一块大石头映入眼帘。石头上,“绿色宜居示范村 许家冲村”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从大石头处拐进笔直的村道,一排峡江民居整齐排列。“坝头库首第一村(啦),三峡茶谷东大门(啦)……”忽然,民居深处响起嘹亮的歌声,铿锵的唱词标注着这里的方位。


记者在不远处的村文化广场找到了歌声的源头。原来,当天恰逢来自湖北十堰的客人参观,负责讲解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拿出了他的必备节目——高唱用渔鼓调填词创作的《党员公约》。


“这是我今年第385次唱《党员公约》,我唱了8年、9个版本。”他边说边引领大家走向村庄深处,解读百唱不厌的密码,透视国家战略引领下的江村之变。


01

吟唱出来的“承诺”

“这就是第一版《党员公约》。”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朱崇军引导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左边墙壁上的一张红底白字曲谱上。


他满脸自豪地说:“唱了那么多次,最难忘的还是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许家冲村,听我们唱《党员公约》。”


“这一段得好好讲讲!”话音未落,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村党支部原书记望作战如约而至。


朱崇军邀请他上前,为大伙儿讲讲当年的场景。

“就在这儿,总书记拿起了曲谱端详。”望作战缓步走向办事柜台前比画着说,“当时,我们跟总书记说,要不要唱给您听一听,总书记用我们宜昌的方言回了句‘要得’。”


总书记说

渔鼓调很悠扬

《党员公约》的内容写得也很好

朗朗上口

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党员干部

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

牢牢记在心中

这种办法很好


时隔7年,他仍抑制不住激动。


见记者好奇,望作战道出了第一版《党员公约》的诞生历程。


时针拨回至2017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15个年头。当时村里共有600多户,其中90%是三峡移民,移民们一度互相不搭理、矛盾也很多,很难组织起来。


许家冲村很多移民曾是渔民,闲暇时会哼唱三峡地区特有的民间小调渔鼓调。一次,望作战来了灵感:何不用渔鼓调填词,出一份《党员公约》,让大家在哼唱间记于心、化为行?


图片来源:新华网

“那时候,党员作用发挥不够、人情风难刹等问题比较突出。”他顿了顿,“所以第一版公约才填了‘明示党员亮身份(啦)’‘移风易俗我先行(啦)’这些词……”


望作战说:“刚开始村民认为我们唱‘公约’是为了应付领导,后来在党员带头示范下,大家的意识转变了。”


“不信你看!”他指着广场上介绍,那是老党员屈克新,每天都会沿着沟渠巡查,捡拾杂物;那是村后备干部谢磊,每次村庄清洁日活动,都干得好认真……


02

带动发展的“规矩”

走过一家家民宿,记者来到“云水涧”客栈。老板郑群英刚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开始打扫庭院、修剪花枝。


见人来访,她停下手里的活,将记者引进屋内,“你敢相信吗?7年前,我这儿都没客人,现在旺季得提前订。”


说起原因,郑群英坦言,2017年,还只是普通党员的谢蓉在村里尝试开了第一家民宿,效果不错,村党支部就鼓励大家一起发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简单收拾出3间客房。


许家冲游客中心。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后来,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有的民宿天天满房,有的却无人问津,有的甚至打起价格战,让市场陷入混乱。


“村里就给大家开会,鼓励共谋共建。”郑群英说着,若有所思。她清晰地记得,从2019年起,“旅游”“民宿”等词语开始高频出现在公约里,“共谋发展”等也被纳入其中。


2023年,许家冲村党支部领办“初心民宿合作社”,统一管理全村38家民宿。郑群英等民宿从业者积极参加培训,并主动改造客房、优化体验。


“公约里唱‘发展为实不放空’,现在我感受到了。”郑群英说,她的民宿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毛收入超10万元。


一路之隔的“江晖景院”,老板周云桂正利落地更换床褥。提起过往,她有些腼腆,刚开店那阵,总盼着村里分客源,后来改进设施、提升服务,生意渐渐红火,公约里“勤劳致富靠双手”那句话,也成了真。


许家冲游客中心。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记者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谢蓉,她拿出历年修订的《党员公约》展示。“想发展好,得攥指成拳才有力。”她指着“团结一心”等词语,语气坚定,“这些不光唱在嘴里,还要落到实处。”


村里38家民宿拧成一股绳

去年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

100多位村民吃上旅游饭

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带领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硬道理。”谢蓉的笔记本上,写着前不久到上海静安区学习的感悟。


03

代代传承的“精神”

“当初是想让党员亮明身份、履行职责,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党员群众奔赴新征程的精神动力。”站在初心馆内的《党员公约》前,谢蓉很是感慨。


2023年,她从望作战手里接过“接力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也将《党员公约》继承了过来,到今年,又更新了3个版本。


谢蓉展示自己创办的“三峡·艾”主题民宿酒店。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每版公约的内容都是当年的发展重点,也是许家冲的一面镜子。”谢蓉细数了这些年的变化,从智慧旅游到服务重大工程,公约永远跟着时代走、贴着需求变。


在初心馆里,各类陈列摆放整齐,默默讲述着许家冲的历史文化。“许家冲是靠什么从‘贫穷扯皮’到‘安稳致富’的?”记者疑惑不解。


“靠对精神的传承,我们都在长江边长大,骨子里都有股拼劲、韧劲。”一旁的村后备干部江玲玲说,“现在不光是党员群众,连娃娃们都会唱了。”


走出初心馆,太阳渐渐落下山头,预备党员周华平骑着电瓶车,带12岁的儿子望恒毅从一旁的村道回家。不一会儿,飘出悠扬的渔鼓调声,“关注民生出实招(啊),养老助残氛围浓(啊)……”


许家冲游客中心。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喏,周华平又在教儿子唱歌了。”江玲玲指着不远处的民居说。几分钟后记者凑近,周华平才逐渐停下,“为啥要教儿子唱这?”


“公约光我们唱可不行,得传下去。”周华平讲出了缘由,“有一天看到望作战给他的孙子讲,孙子听得眼睛发亮。我也尝试着讲解并唱给儿子听,没想到他很喜欢。虽然还记不全歌词,但已经能哼出完整的旋律。”


记者结束采访时,暮色已渐笼群山,村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来自武汉的大学生申韵涵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渔鼓调唱起了新歌,“乡村振兴靠奋斗,等靠要思想全丢……党员公约树新风,幸福生活会长久……”


编辑: 邱超杰【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中国长安网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742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