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域外关注 >
湖北粮仓的荆州担当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8    【字体: 】      0

江汉平原,自古便是天赐粮仓。而今的荆州,正以科技与智慧将千年稻香酿出时代新味。


作为湖北当之无愧的“水稻第一市”,近700万亩稻浪在这里翻涌,年产稻谷超76亿斤,监利、江陵、石首等7个产粮大县(市)扛起湖北粮仓重任。


从靠天吃饭迈向数字种田,从鱼米之乡到品牌粮仓,一粒粒“江汉大米”的蜕变,就藏在荆州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中。


监利
农民成为“工程师”

2.7万亩稻田接入水稻智脑


在长江与洞庭湖水系的滋养下,监利市续写着6000年的稻作传奇——柳关和福田遗址出土的谷壳,印证着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作为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县,监利218万亩稻田年产稻谷约120万吨。今年,“江汉大米”核心基地面积增加至8万亩,辐射带动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0万亩。


图片


在新沟镇砖剅村的3000亩标准农田“江汉大米”示范基地,稻田管理已进入数字时代。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回传数据,虫情测报灯自动捕捉害虫信息,田埂上随处可见的智慧农业设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大学专家团队研发的“水稻智脑”。这套设备可根据视觉大模型分析水稻长势,为水肥施用提供决策。


“就像给稻田装了智能管家一样。”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义林表示,该示范基地已实现全机械化作业,配合智慧农业设施,亩产稳定在640公斤以上。


当前,监利已有近2.7万亩农田接入“水稻智脑”系统,这座承载着中国稻作文明起源的农业大县,正经历着从经验种植向智慧决策的变革。


“我国存在耕地分散、数据基础设施薄弱、水肥利用效率低、管理主要依赖经验等难题。”技术人员胡晓峰介绍,系统通过整合数据、知识和经验,持续从现实场景中学习,已集成湖北省178个水稻品种数据。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可对墒情、虫情、苗情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让传统稻田变智慧农场。


2025年是“水稻智脑”与“江汉大米”结合的首年,技术推广过程中形成“三确定一品质”模式——确定田块(对种植区域进行数字化管理,逐田块建立数字编码和档案)、确定品种(要求种植推荐品种并全生育期监测)、确定人员(对每个田块农事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最终实现稻米高品质(构建从田间到工厂的数据链,实现粮源地田块级管理)。


作为应用于水稻大田种植的水肥决策AI系统,“水稻智脑”通过农户手机拍照和农田智感基站的持续监测,获取田块尺度的环境数据和水稻长势数据,构建视觉大模型和作物大模型,实现田块级别的水肥智能决策。系统1.0版本有2亿参数,具备自学习能力,采用“数据-知识”混合AI架构,通过视觉观察、立体信息融合和向农业专家/知识模型学习,以超大型神经网络驱动科学种植。


“AI不是替代经验,而是将专家知识与数据结合,帮助农民转型为‘工程师’。”监利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陈国勇表示。今年,当地稻米平均每公斤溢价达到0.8元,智慧农业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江陵
3800万元造智能车间

产能翻番炼出节粮优品


清晨,薄雾还未散去,位于江陵县熊河镇的湖北楚宏粮油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已一派繁忙。


三辆13.5米半挂卡车整齐排列在卸粮区,金黄的稻谷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经过永磁桶除杂、初清筛和旋振筛净化等工序后,涌入耗资3800万元建设的“江汉大米”数智化加工车间。


“这个去年12月开工建设的加工车间预计本月底投产,将助力公司年产能翻番至20万吨。”总经理代澳介绍。


整条生产线采用5G+物联网技术,串联起从原料入仓到去石、砻谷、筛分、碾米、抛光、色选等35道工序,实现全程自动化。昔日需要10余人值守的车间如今仅需两名员工。


图片


自2013年从父亲手中接棒米厂以来,代澳深切体会过传统加工的阵痛。2017年广东客户的一起投诉成为转折点——由于当地湿热气候,整批大米仅10余天便生虫害,公司不得不紧急重新发货。这次代价高昂的教训,促使他开启了持续八年的科技革命。


“我们立即升级包装设备,用真空包装取代普通编织袋。”如今在日处理千吨的打包车间,传统真空工艺与智能温控系统的融合应用,能确保成品大米品质稳定数月。


更为先进的是“江汉大米”数智化云控系统,工业摄像头以毫秒级精度捕捉瑕疵,五道色选机精准剔除残次品,不合格品剔除率达到99.9%。


通过实时检测设备高速采集生产数据,再由云端大脑对比分析后动态调节设备参数,数智化改造不仅实现产能倍增,更带来显著效益提升——成品率提高3%,相当于年增效1260吨;碎米率降低2%,则减少损耗840吨。考虑到精米与碎米近倍的价差,这项革新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这种‘颗粒必争’的精细化管理也带来了价值提升,400g小包装‘江汉大米’售价高达8元。”代澳说,生产能力的提升还直接体现在市场拓展上,公司76200亩“江汉大米”核心生产基地产出的大米,供不应求,销往广东、湖南、云贵川等多地。


作为全省第三家5G智能大米加工企业,楚宏粮油已实现设备、库存、工艺全流程数据化与可视化,实现设备一键启停、故障智能排查、加工精度自动调节,产能规模现位居荆州市第一。“过去拼价格抢市场,现在用科技树品牌,品质将助力我们打开新格局。”代澳自信地表示,公司今年销售额剑指4.5亿元。


石首
田里养鸭又放蛙

亩均综合收益3000元


石首市团山寺镇连片稻田,收割机在稻浪中穿行,金黄的稻穗被卷入仓中,这是长安村4000亩鸭蛙香稻的第二季再生稻收割现场。


“3月中旬育秧,4月10日机插秧,5月上旬放鸭,7月上旬放蛙,8月收割第一季稻谷,10月收割再生稻。”村党总支书记赵文龙一句话概括出当地鸭蛙香稻的农事周期。


图片


该模式始于2015年,时任村支书的彭松林回忆:“因长期使用农药化肥,一些农田土壤板结。我们试着找回小时候鸭子吃杂草、青蛙捉害虫的老法子。”


那一年,村里试种500亩“鸭蛙稻”,顶着压力给农户每亩补贴200元,销路却成难题。“开车跑了17000公里找市场,直到荆襄九郡的李爱国尝过米后,以2元每斤的高价收购。”彭松林骄傲地说,比同期普通稻每斤多出0.73元。


“每亩省250元农药、化肥钱,还能在稻米、鸭子上多赚一笔。”养殖大户刘迪云见证了转型的收益。“年亩产达1800斤(头季1200斤、再生季600斤),价格每斤比普通稻高几毛,再加上每亩10只生态鸭收入,亩均综合收益达3000元。”


2017年,鸭蛙香稻通过欧盟274项检测,达到国际标准。2024年,该模式更跻身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种既复古又创新的种植方式,让长安村成为生态标杆。


“生态价值必须转化为经济价值。”赵文龙说,通过统一供种、育插秧、技术指导、收割、加工、销售,长安村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鸭蛙香稻3万多亩,每亩每年比普通中稻增收800元以上。


2023年,村里名为“御稻山再生大米”的鸭蛙香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每斤售价高达8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智能化循环育秧基地、烘干基地、大米加工厂、展厅直播间、智慧农业系统相继落成,一条涵盖育秧、农机、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然成形。


而在石首市龙头企业湖北荆襄九郡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另一场变革正在酝酿。去年,荆襄九郡加入“江汉大米”后备企业,今年首次试种“江汉大米”品种“荆楚优89”。“我们目前认定3000亩“江汉大米”核心生产基地,希望稳扎稳打扩张至万亩。”李爱国说。


对比“江汉大米”年加工量超百万吨的规模,鸭蛙香稻仍显“小而美”。一个依托江汉平原沃土打造标准化规模种植,一个以生态附加值立足高端市场,两者碰撞充满想象空间。目前鸭蛙香稻已实现6—10元每斤的中高端定价,若纳入省级公用品牌体系,其产业链效应有望倍增;同时,该品种可带动更多农户加入生态种植,助力“江汉大米”品牌溢价升级。


编辑: 邱超杰【打印】 【关闭窗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关注京山市全媒体矩阵

默认标题__2025-01-26+09_47_50


   热点资讯
 

       中国·京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今日京山新闻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京山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在稿件开头注明“据今日京山新闻网消息:(记者:XXX)”,所有转载的图片还需注明“记者:XXX 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含有少量的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中文网    新华湖北    中国长安网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地方频道: 荆楚网    荆门新闻网    钟祥新闻网    天门网    随州新闻网    荆州新闻网    孝感网    三峡新闻网    鄂州新闻网    黄冈新闻网   
                    
中共京山市委、京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瑞安科技
本站所刊登的今日京山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京山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线索\短视频征集,请发送至3768727009@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24-6210101 举报邮箱:jssrmtzxxmt@163.com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702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212020004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7420047
鄂新网备:1009-0009 | 公安备案编号:42082102000001 鄂ICP备160001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