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头条京山 >

“颜值”俏还需担当“加持”

编前语:

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属于逐梦者,属于奋进者。

用汗水浇灌收获,用脚步丈量使命,新时代的梦想必将照进现实。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市融媒体中心将推出《我们的新时代》系列稿件,由全媒体记者深入一线,讲述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骄人成绩,描摹全市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图景,进一步激励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颜值”俏还需担当“加持”

——我市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思考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特征于一体。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选,重点面向具备持续的研发投入,有创新活力和专利支撑,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在我市“57550”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赋能区域产业链价值,引导企业变革及创新,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2021年全市71家企业获得上级表彰,其中荆门市级10家、省级59家、国家级2家,其中湖北脉辉金茂机械有限公司就荣获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华丽转身:“老树旧枝”发新芽

3月10日,记者走进湖北脉辉金茂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扑面而来,各条生产线火力全开,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撸起袖子,加紧组装叉车。

“春节期间,我们一天都没有落下,正月初一就进入到了紧张的生产状态中。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接满了2.29亿的订单量,产量达到6000万,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0%。”脉辉金茂技术总监明国胜告诉记者。

脉辉金茂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也是一家老企业,生产中小型液压搬运车辆及高空作业平台长达60余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中,脉辉金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金茂”品牌在国内同行业中家喻户晓,自主产品远销北美、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地区。

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同大多数传统企业一样,脉辉金茂期间也经历过转型阵痛期,产品设计落伍、市场竞争力较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脉辉人。如何破局开路实现蝶变?明国胜总结的经验是“转型升级,向自主创新要竞争力”。

2019年初,脉辉金茂痛定思痛,投资2亿元对破产的金茂机械、风光半导体两家企业兼并重组,盘活了土地资源,扩大了生产规模。当年年底一期项目投产,次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500万元。2021年初又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换代,通过机器换人,人均劳动生产率达90万元,是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今年的规划如何?“保3个亿,冲4个亿!”明国胜信心十足地表示。

发展信心从何而来?一靠人才支撑,二靠产品研发,二者缺一不可。明国胜继续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专业的研发团队,拥有专业研发技术人员58人,进行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同时还组建了一支博士团队,花了6年时间研发出了一款模块化、智能化的大数据传送驱动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在高空作业平台和物流仓储搬运车辆上,解决了普通产品不能爬坡、涉水等难题,在国内同行业来说首屈一指。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不创新,无以立。”明国胜感慨道。据介绍,目前公司拥有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今年还将继续推出一批新产品,如大吨位的履带式高空作业平台、履带式小型窄巷道使用的高空作业平台,以及大吨位物流搬运车辆等,争取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份额。

 1

 

 燎原之势:11束星星之火越烧越“旺”

放眼全市,像脉辉金茂这样依靠自主创新,由中小企业升级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何止一家。

三雷重工凭借技术研发,成功突破了无极变速拖拉机液力传动系统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无级变速拖拉机进口替代。“我们一台50马力的拖拉机,能干别人八九十马力甚至100马力的活,烧的还是50马力的油。”公司副总经理刘恩丰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已接到2400多台拖拉机订单,研发的新产品也将在今年天津中国国际农技展亮相。

无独有偶,华信机械也是一片大好形势,历时半年研发、试制到批量生产的长伸缩式吹灰器优势明显,操作便捷,稳定性高,将于月底发往孟加拉。公司生产部部长陈威表示,目前订单生产已排至5月份,总额将达到7000多万元,预计全年产值1.9亿,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10%。

“专精特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产物,反过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专精特新”助力。“根据‘57550’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达到50家。”市科经局局长向祥辉向记者谈道,目前全市共有隐形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其中1家企业成功认定为国家级,我市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市重点企业中的比重已达到22%。

小而美、小而强、小而精。这11家申报成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无疑走在了全市中小企业中的前端,成为了其他企业发展的标杆和榜样,以先进带后进,变后进为“后劲”,犹如星星之火,在全市中小企业中掀起了燎原之势:克拉弗特、达权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神地、国宝、康命源等企业通过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项目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华兴、农谷地奥等企业通过引进科技副总,解决了技术难题。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是最优选。”向祥辉表示,当前,我市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已经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中小企业培育梯次,争取今年新申报隐形冠军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参天巨人:有“颜值”还更需担当

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地看培育数量的增长、各项可观的申报数据等“面子”美不美,更应该关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责任担当这个“里子”实不实。高“颜值”,实“里子”,两手抓,两手硬,“专精特新”方能行稳致远。

如何做实“里子”,助力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政府部门一要搭好人才桥梁,二要加大财税支持,人力、财力齐发力,中小企业的发展便能“如虎添翼”。

搭好人才桥梁就是要招才引智,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对接,鼓励毕业生到企业里发光发热,同时在“招硕引博”岗位设置上为企业增加名额,以浓厚的科研氛围、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为丰厚的薪酬,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企业里献才献智;加大财税支持就是要出台相应的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大胆创新谋发展,并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开通税费服务直通车,千方百计减少企业发展阻力。

借外力不如修自身。向内挖掘潜力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技术创新则是激发潜能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想要蜕变为“小巨人”,必然要走创新之路,用创新敲开“小巨人”的大门。

企业要舍得创新。产品创新需要高学历研发人员,研发人员研发产品需要反复试验、长期摸索,这注定是一项大投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视野,在产品研发上肯投资、投好资,要有耐心、恒心、信心,在创新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走下去,用创新积累砌起技术高墙,形成竞争优势。

企业要善于创新。创新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技术上,企业的运行管理、产品销售、对外宣传等方面同样需要与众不同。企业负责人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高瞻远瞩,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这样才能带领企业走在前,赢在前。

三雷重工借“机”转型拓市场

 

“你们看这台拖拉机,安装了跟小轿车类似的无级变速箱,操作舒适、动力强劲,这是我们三雷重工在国内农机生产上的首创。”3月10日,记者走进湖北三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实地采访,公司副总经理刘恩丰指着一排体型略小、外观新颖的拖拉机介绍道。

无级变速拖拉机是三雷重工的拳头产品,拉力是同型号的两倍,一经上市,备受市场青睐,今年年初就已经接到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2400多台拖拉机订单。时下车间里一片繁忙,全自动智能生产线、底盘装配线等“火力全开”赶订单。

三雷重工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大中小型拖拉机及其各类农机具的大型现代化农机企业,2017年5月落户京山,当年7月正式投产,2021年底获评省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短短五年时间不到,三雷重工一跃成为了农机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靠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

在三雷重工无级变速拖拉机宣传片里,记者看到,55马力的无极变速拖拉机与100马力拖拉机对拉,结果前者胜、后者负。原因正在于公司自主研发,采用传统的工程机械液力传动,代替了国外的CVT,成本低了,效率反而高了。

 

 3

刘恩丰打了个比方,50马力的拖拉机只能干50马力的活,最大的扭矩输出在500~600之间,而无级变速拖拉机的最大扭矩输出能达到900~1000,这意味着50马力的无极变速拖拉机能干别人八九十马力的活,烧的还是50马力的油。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力,而创新则是产品的生命力。据介绍,三雷重工始终以创新为发展基点,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架构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历经多次技术更新,延伸多款机型。主营的“雷木”系列40—260马力轮式拖拉机结构合理、性能稳定、抗磨耐用,在市场上收获了口碑与销量的双丰收。

企业发力,政府也要助力。“从企业引进、园区建设一直到企业投产,我们见证了京山良好的招商、安商、惠企环境。”回想一路走来的历程,三雷重工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大到厂区建设、企业融资、招工用工,小到行吊运行、产品运输、职工食宿,事无巨细都有包联单位和职能部门上门服务,排忧解难。”

展望未来,三雷重工的创新之路并不止于此。“我们的市场主要在东北,现在要拓展南方市场,为此专门研发了一款适宜南方水田、旱地的拖拉机。”三雷重工副总经理刘恩丰表示,“目前样机已经做完了,正在做破坏性试验,完成率在80%以上,预计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能亮相。”

 

  评论:

  烧旺“三把火” 为“专精特新”蓄势添能

  时下,“专精特新”成了一大热词,不仅写进了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在市第二次党代会上也多次被提及,备受关注。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的排头兵和领头雁,规模虽小,但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领域虽细,但在价值链上居于上游;体量虽不大,但活力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专精特新”是全市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尤为必要。

  如何培育壮大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期实现‘50束星星之火’的奋斗目标?作为企业的“娘家人”,政府部门要烧旺“三把火”,为“专精特新”蓄势添能。

  “第一把火”要烧向政策引导上。要积极出台用地优惠、金融帮扶、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同时大力宣传相关奖励政策并积极兑现;组织“成长工程”培训,向企业介绍进规入库有关知识、应税申报知识,以及进规在库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知识,提高企业进规入库的积极性。

  “第二把火”要烧向服务保障上。要严格落实包联服务责任,加强项目调度,收集企业问题清单。针对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要坚持“谁包联谁负责”的原则,主动与涉企问题责任单位沟通联系,协调解决企业在用地、融资、招工、物流等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把火”要烧向转型升级上。在当前疫情形势下,要积极引导并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期间,政府部门要试点先行,选取一两个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先行一步,并在财税、人才、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待到时机成熟,再在其他中小企业中逐步推广,为进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打好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火,起于微光。让我们齐心协力,奋力有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助力更多的中小企业踏上“专精特新”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

(责任编辑:王静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