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妆美容”为“自然美颜”
时间:2022-04-25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我市美丽乡村“旧”与“新”的建设辩证法 坐拥“鄂中绿宝石”之誉,享有“武汉后花园”之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条件得天独厚。 立足生态优势,汲取先进经验,我市大刀阔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市357个村分“基础型、提升型、示范型”三类谋划,高位推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子。 行走京山大地,126个精心雕琢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处处呈现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成为了城里人的“度假村”,背包客的“目的地”。
塑形:村容村貌“俏”起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在孙桥镇冯家岭村,俨然走进了一座城市公园,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但见门廊别致、鲜花夹道、亭台点缀、树木青葱,目之所及,皆是美景,所行之处,皆是仙境。 “以前村里的堰塘脏乱差,整治后把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现在水质清澈无比。”谈及近年来村里生活环境的变化,村民万华高兴地说道。万华一家人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带头美化庭院,屋后闲屋猪舍变成了客房和茶室,还配套卫生厕所,整个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首美颜值。如何扮靓村庄颜值?经过商量,村“两委”一致决定,不搞大拆大建,结合地形地势,顺势而为。 据村支部书记魏开武介绍,村里依托现有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投资了300余万元修建污水处理池、兴修通户公路、改造堰塘、配套垃圾分类箱、修建小游园等。一整套组合拳下来,村里的颜值更上一层楼。在全市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竞赛中,冯家岭村不负众望,一举拔得头筹。 从2016年开始,我市坚持一季度一拉练,现场观摩打分,当场评点公布排名;市政府每年预算2000万元,对每次前5名村予以通报嘉奖。“村庄人居环境日常工作督查到哪里,季度性战役现场调度会就召开到哪里。”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上有所施,下有所效。我市各镇(区、街道)围绕村庄清洁行动三年攻坚目标,纷纷开展“五清四归三建”行动,全域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环境得到整体性提升。 村庄是我家,美丽靠大家。各镇(区、街道)各出奇招,激发村民的能动性:新市街办定期深入湾村,播放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录音,营造浓厚氛围;孙桥镇组织村民讲好农民身边环境保洁的故事,调动村民积极性;绿林镇试行村民自治积分制管理,以积分兑换奖励,提高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热情;永兴街办推选“红色五员”带领和监督村民开展卫生死角大清理…… “扫干净、码整齐、治脏乱、比变迁”,一场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热潮为美丽乡村化上了持久的妆容。
铸魂:有颜值更有气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4月13日,新市街道新阳社区将四月份主题党日活动“搬”进了八字门村,广场上,朝阳下,晨光里,大家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声声铿锵,字字坚定。 这不是八字门村第一次“开园迎客”。据介绍,八字门村是豫鄂边区党委首创之地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地,也是新四军五师的摇篮,留下了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英勇奋斗的足迹。鉴于此,街道办专门邀请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对全村进行红色研学教育基地打造。 漫步其间,司令部旧址、随营军校旧址、军事展示区、林下课堂、“VR”党建教育科普馆、军事越野区、边区合作社、劳动体验区等红色景点让人应接不暇。“打造后,我们接待了来自省、荆门和京山的机关事业单位将近40批次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村党支部书记胡元红说道。 无独有偶,距城区12公里的花苑台村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据史料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平王就将行宫建在此地,专为妻子、秦国公主孟嬴建有别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故事。 依托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花苑台村再现了楚平王行宫遗址、汉墓群、宋朝隍城寺、明朝张三丰修行的香山观、古石碑诗文、清朝红衣大炮等文物古迹,营造了浓厚的楚文化氛围,让历史人物从课堂走进了生活,让游客们在玩中学、学中乐。 美丽乡村建设,塑形还要铸魂,而文化正是留住乡村的魂。俯瞰全市,像八字门、花苑台这样以文铸魂“内外兼修”的村庄并不少见。温泉街道文峰村、莲山村、水峡口村挖掘的是网球文化,运用“网球+产业”思维,集中连片开发美丽乡村;白谷洞村发掘的是“白谷烟树”文化底蕴,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体验农业;石板河村、向集村、青树岭等村则注重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美丽经济;尖峰岭村将村里的人文历史与艰苦奋斗精神结合起来,把乡愁文化植入人心…… 据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市18个生态文化旅游点和126个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实施“创3A乡村景区计划”,目前正着手创建全国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
赋能:乡颜常驻还需久久为功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先进经验的形成,短短五年时间,全市美丽乡村多点开花结出硕果:马岭村入选中国十大美丽乡村,源泉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绿林镇跻身十大荆楚最美乡镇,省级示范村多达16个。 “回头看”也要“向前看”。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终点,不能只是“一阵风”,刮了就走没痕迹,要刮就刮“四季风”,要做就做长久功。惟其如此,前期花大力气精雕细琢的“乡颜”才能美丽长存。 如何久久为功,打造美丽乡村不老颜值?关键要算好加减法。加法就是要“加人气”。美丽乡村要想美得实在美得持久,离不开人气,没有人气的村庄,就像是患病的西施,美是美,但缺乏生机与活力,美貌难以持久。 “加人气”一方面要以产业发展留住本村人。要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引进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为本地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培养一批“新农人”,让农民变成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大展拳脚。另一方面要以独有特色吸引外地游客。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与众不同,有自己的风格,多挖掘本村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典故,并将其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打造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招牌景点,从而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流连忘返。 减法就是要“减成本”。一要减建设成本。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可大拆大建,强制拆迁,一味地向高大上看齐,向现代化建筑靠拢。华而不实的建筑物经不起现实检验,与乡村的风格格格不入,无形之中还会增加村集体的维护费用,得不偿失。二要减管护成本。乡村美不美,村民是“阅卷人”也是“答卷人”,美丽乡村的日常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不能单靠村干部、保洁员,更要注重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建共享。 美丽乡村一时美不是美,持久美才是真的美。算好发展的“加减法”,美丽乡村魅力无限。
个案解读 花苑台村:能人回乡富一方 4月13日,位于孙桥镇花苑台村的300亩梨园,花已谢,树葱茏。微风袭来,2万株梨树随风轻拂,远远望去,碧绿一片,甚是怡人。 走进园里,记者惊讶地发现,每株梨树形态相似,都有两个大枝向两边伸展开来,大枝的上面又伸出很多小枝条,并以人工的方式一一固定在钢绞丝上面。株株梨树像列队的士兵,等距站立,高矮一致。 “这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叫‘双臂顺行式’。”梨园的主人文昌明向记者普及了相关知识。原来,传统的梨树种植由于复杂的树形,管理难度大,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而采用这种新模式,果子分布均匀,采光均匀,大小也均匀,便于后期机械化操作,精细化管理。 如何想出这样一个发展妙招?这要从五年前的事说起。 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文昌明思乡心切,一番考虑后,回到阔别已久的花苑台村重新开始打拼。花苑台山好、水好、土好、空气也好,发展水果种植业大有可为,经过前期考察和外出学习,文昌明将目光投向了高端梨,培育了翠冠梨、黄冠梨、晶晶梨、翠玉梨等多个品种,实行滴灌浇水,在种植模式上,率先采用“双臂顺行式”,因为“这样种植,别人确实是挣到钱的!” 凭借着十几二十年的经商经验、人脉、资金,再加上利好的创业政策,文昌明的梨园发展得顺风顺水。几年的培育和摸索下来,2021年,梨园首次挂果,采摘十几万斤,单价较其他梨子高3元左右。今年由于倒春寒,收成受影响,预计在50万斤。“再过两三个月,满园梨树将挂满累累硕果。”文昌明表示,采摘后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并将部分梨子使用冷库储存起来,进行错季销售,价格起码翻一番。 文昌明60后生人,见多识广,不满足于只做梨园,果园里头,还套种了十几亩中药材、蔬菜,中药材以仓术为主,行情好,价格只涨不跌;蔬菜价格低,不批发留给自用。同时还围绕美丽乡村做起了“新文章”,配套建立了栖迟·山顶民宿餐饮。 “餐厅占地面积约4亩,目前已经开始营业了。”文昌明介绍,民宿有1000多平米,完工的将近400平米,配套无边泳池、崖边瑜伽平台、特色星空房等,未来还要配套无人机送餐,将梨园打造成一个集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让游客们在这里享受到都市田园的生活。 能人返乡,激活“一汪春水”。村党支部书记卢晓明认为,美丽乡村,产业先行,梨园的发展,可以带动脱贫户务工巩固脱贫成效,又可以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评论:巧答发展三道题 绘好美丽乡村图 乡村似景区,人在画中游。近年来,京山大手笔描绘美丽乡村画卷,一个又一个精巧别致的乡村款款而出,由“无名村”成“网红村”,由“空壳村”变“富裕村”,引了人流,也活了经济。据统计,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126个,超过了村总量的1/3,今年春节期间,全市各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52万元。 成效由实干出,推进还需再发力。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撸起袖子实干、苦干、巧干,聚精会神答好发展的“三道题”,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久生命力。 答好“资金题”,美丽乡村建设有保障。发展没有钱,寸步难行。钱从哪里来?财政投入是基础。政府要“真金白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同时积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投入,以村企共建、捐资助建等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自身发展是根本。村“两委”要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发展多种模式的新型村集体增收方式,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村集体筹措资金+村民自主投入”方式扮靓家园。 答好“人才题”,美丽乡村建设有活力。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人才始终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要筑巢引凤,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用乡情感召和政策宣传动员在外能人、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兴业,用所学所长助力家乡发展;另一方面要就地培养,组织村(社区)年轻骨干农民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普及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农田种养殖效益倍增。 答好“管护题”,美丽乡村建设有看头。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才能“芳颜永驻”。在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久久为功、建管并重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建高大上、古稀奇、成本高的项目,多建接地气、有价值、利民生的项目,减少管护成本;不用价格低廉、保质期短的建筑材料,多用优质材料、经得起风吹雨淋的好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另外要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以积分制管理吸引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的环境美、人文美。 (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 (责任编辑:王静 ) |
|||
|
- 上一篇:京山四个项目在观摩拉练活动中获好评
- 下一篇:我市收看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视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