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一袋米” 冲刺百亿大产业
时间:2022-06-04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初夏时节,行走在田间地头,处处是一幅“农耕好时节、村民插秧忙”的美丽画卷。除草、施肥、灌排水,几个月的精心照料后,全市80万亩的优质稻田将化身为一片片金色海洋,美不胜收。 “北有五常大米,南有京山桥米。”市委市政府聚焦“一袋米”工程,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明确了桥米产业发展目标。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创建大园区、提升大品牌,京山举全市之力打下的“组合拳”,撬动了百亿产业集群。桥米百亿产值,指日可待。 一粒米的传说 “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在京山桥米原产地孙桥镇蒋家大堰村,一首朗朗上口的桥米童谣口口相传,深入人心。 据《京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桥米就被作为觐献皇帝的贡米,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当地划地圈田,监种监收,后历代沿袭,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为何桥米能成为皇家的宠儿,历经上百年而不衰?记者带着疑问专程来到原产地一探究竟。 五月末的蒋家大堰村,秧苗已经稳稳当当地扎根田间,远远望去,像是一块块绿毯。“桥米的优质,来源于独特的土壤和水源。”村支部书记夏东海为记者揭秘,这里的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铁的含量比较高;灌溉水源来自山涧的自然泉水,含有丰富的铁、硒等元素;另外孙桥地处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桥米的生长周期长,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 昔日皇朝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孙桥镇,桥米种植面积接近11万亩,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桥米产业基地30万亩。全市粮食加工企业90余家,稻米加工能力高达100多万吨。京山桥米这一封建时代的上上品,如今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餐桌上“飘香”。 “好大米是种出来的!”京山桥米的代表品牌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秉持这一理念,在中国农谷核心区石龙镇和孙桥镇,建有3000余亩的良种繁育基地,对培育出来的24个品种进行试验种植,通过对比选择更优品种,向合作社、农户推广。 在种植过程中,国宝桥米实施全程监控,从水稻育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加工等全程实施“五统一”标准,全程提供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科学种植。 一条链的延伸 跟随无人机的视角俯瞰孙桥镇,一座现代化的新产业园格外惹眼,钢板立筒仓整齐排列,生产厂房鳞次栉比,办公区域恢弘大气。 这是京山桥米的“新家”,从市区整体搬迁至孙桥的国宝桥米新产业园,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0亿元,集稻谷收购、烘干、仓储、加工等一系列配套设备为一体。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晋升为国家级优质稻现代农业产业园。 走进产品展示区,随时即饮的米汁饮料,免煮速食的热干拌粉,营养丰富的米饭伴侣等各色产品迅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些都是以桥米为原料的一些深加工产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是把碎米当副产品卖,现在做成饮料,价值就能翻番,做成米汁,价值更高。目前公司加工的大米饮品系列、方便系列、杂粮系列、粉丝米线系列加起来有30亿元规模。 “卖资源”“卖初级品”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延伸链条“卖加工品”才是发展硬道理。作为“一袋米”工程的主体企业,国宝桥米在研发路上勤耕不辍,长期跟省科研院校以及行业的领军企业深入合作,将“一粒米”的价值最大化。公司总经理彭永洪表示,后期还将引进和自主开发深加工技术,投入3000万元研发大米休闲食品、母婴食品、米糠油等食品加工及转化。 缘于精益求精的种养、研发加持的产品、多种渠道的销售,国宝桥米在疫情之下实现了逆势双增长。据统计,目前整个销售较去年稳中有升,增幅达到3%,农民每亩增收在200元左右。 链条的延伸不止在产品的加工上面,还延向了文旅融合的新路上。“我们有种养殖的基地、桥米博物馆,每年会利用一些节气组织一些活动,让市民朋友到基地上,吃、住、看、走,体验桥米原产地的浓厚的农耕文化。”公司负责人说道。
一个品牌的重塑 桥米种得好,产得好,更要卖得好。而想要卖得好,自然离不开品牌的打造。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京山桥米就以其“皇族品质”风靡南方大米市场,一度造成“京山米贵”。 重利之下,必有“莽夫”。一时之间,全市大大小小的500多家粮食加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来,家家机器响,户户筛米忙。企业急功近利,时间一长,掺杂造假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金牌子不再金,畅销品不再畅。 “单打独斗难以成器,必须组建产业联盟,重新擦亮品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山痛定思痛,以龙头企业湖北国宝桥米公司为核心,筛选了6家有实力的大米加工企业,整合品牌资源,生产“国宝”牌系列大米。 齐心合力,品牌再现。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京山桥米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湖北大米第一品牌、闪亮的“白金名片”。不仅是全省首个食品类中国品牌,也是全省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占有湖北大米品牌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 品牌是产品竞争的利器。创牌、用牌,更要护好牌。今年年初,荆门市35家粮食加工企业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欢聚一堂,见证并祝贺京山桥米协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选举产生了副会长、会长。 有了上级的支持,有了组织的引导,有了会员的加持,桥米品牌越擦越亮,桥米产业越走越远。据介绍,2024年,桥米种植面积预计能稳定在80万亩以上,桥米智能化加工能力可以达到100万吨以上,深加工产值占比将进一步提高,京山桥米产业产值预计可以达到200亿元。 谈及下一步打算,桥米协会会长万小平表示,将引领现有的60家会员企业凝心聚力“一袋米”、共建共享百亿群,真正成为“一袋米”工程的参与者、品牌宣传的实施者、产品展销的组织者、品牌形象的维护者、组建联盟的推动者,为百亿桥米产业集群增添光彩,贡献智慧和力量。
个案解读:把一粒米做到极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行走在雁门口镇郑岭村京和米业种植基地,目之所及,皆是新绿。近处,一垄垄青绿色的秧苗生机勃勃,苍翠欲滴;不远处,3台插秧机同时下田,所行之处,一排排嫩生生的秧苗整齐划一地直立田间。 “四个月后,这里将是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啊。”望着满田的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郑又平憨厚地笑了。他告诉记者,除了在郑岭村流转土地500多亩外,台岭村也流转了2500多亩的土地,公司自建基地合计3000多亩。另外还有25000亩的订单农户,每亩产值1300斤左右,今年争取亩产增加50斤。 产量在提升,品质也不落后。在试验基地上,记者注意到,每一块稻田旁都竖着一块牌子,上面一一标明了强化品种、强化目标、供试种源等信息。“这是中华农业在我们基地上试验的10多个品种,有五彩胭脂红、紫两优263、黑香粘糯、糯两优623等。”郑又平介绍,大多数土壤中的硒含量范围在0.01~2.0mg/kg,而他们基地上的土壤经过营养强化后,硒含量超过0.21mg/kg,锌含量也超过了22.5mg/kg,种出来的大米美味又健康。 一年四季,田间地头,郑又平和他的社员们总是闲不下来。春天育秧苗,初夏忙插秧,插秧过后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田间除草少不了,秋收时节机械收割轰隆隆,冬天也不干等着,种油菜,种小麦,签订下年的订单合同。精心“伺候”的稻谷丰收后,送往何处?“京和米厂。”郑又平答道。 坐落于雁门口镇富硒稻米产业园内的京和米业公司,是一家集水稻种植、仓储、大米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现拥有日产150吨成套普通大米生产线3条,日产300吨富硒大米专用生产线1条,年生产大米能力25万吨。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6亿元。 口感好、富含“硒”、又环保,“人有我优”的特质让“京和100”天然富硒大米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坐拥“名利”。不止步于此,2017年,京和米业又大胆创新,新增4条生产线生产苦荞米、猴菇米等食养米,进一步抢占细分市场。 不创新,无未来。“今年开始,我们成立了一支由国家一级营养学家、大中专院校教授组成的研发团队,努力发展‘新、特、优’产品,加快企业提档升级步伐。”京和米业总顾问何平高告诉记者,销售方面,线下对接、线上直播,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将“京和100”的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评论:让京山桥米香飘万里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京山桥米是公认的好品质大米,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在全省大米品牌高端市场上占有60%以上的份额,成为好吃大米的代名词。 酒香也怕巷子深。囿于宣传力度不够,高品质的京山桥米省内出名,省外低调。距离“京山桥米,香飘万里”的口号,还有一定的差距。桥米好吃更要好卖,如何让桥米走出京山、走出湖北,甚至走出国门,真正实现香飘万里?关键要在育品牌、创产品两方面做大文章,下大力气。 品牌赋能,促进桥米人气再飙升。桥米要想走向更多省份的餐桌上,让远方的消费者也能吃上优质大米,就要以品牌来赋能。卖资源、卖产品都不如卖品牌,品牌一旦形成,产品的销售事半功倍。要以国宝桥米为核心形成产业联盟,推进全市部分大米品牌整合成京山桥米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京山桥米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强京山桥米品牌保护,桥米协会会员要齐心协力,自觉遵守协会章程,积极维护京山桥米的形象,争当京山桥米产业发展壮大的参与者、促进者、维护者。 创新加持,推进产业链条再延伸。品牌打造出来后如何维护,靠的不是宣传营销,而是实打实的产品研发。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延伸产业链条,京山桥米才能牢牢地把握市场主动权,不断擦亮桥米的金字招牌。一方面要做好市场调研,结合当前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便捷”等日益增长的需求,围绕“家庭主食健康”等方面开发特色米食品;另一方面要做好结合文章,深度挖掘京山桥米文化底蕴,打造出休闲农业示范区,促进桥米文化与乡村游相融合,实现互惠互利。 (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 (责任编辑: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 |
|||
|
- 上一篇:武汉京山商会企业家端午回乡话发展
- 下一篇:何洪涛检查高考备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