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头条京山 >

在精准做实上下功夫 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访京山市委书记张勇

本报记者 李凯 通讯员 蒋钢城


“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务实之举、利民之举。京山将准确把握实践活动总体要求,在精准、做实、跟踪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为民不扰民、解忧不添堵、暖心不烦心,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近日,京山市委书记张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聚焦精准高效,做到为民不扰民。一方面,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找准实践活动与本职工作、服务对象的结合点,精准对接,身入心到。确定市“四大家”领导联系点189个、市直部门联系点315个,既“身入”更“深入”,做到真情融入、忧公忘私。另一方面,创新方式,全覆盖、多样化下基层察民情,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二维码”管理系统予以识别,避免同一地区、同一对象重复被访、多次被访。积极推行“码上监督”,相关职能部门为108家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用水、用电、办证等各类困难和问题136个,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截至目前,市“四大家”领导、7610名党员干部共收集问题3454个,解决问题1099个(市“四大家”领导解决30个),正在解决问题1626个,因现实条件或政策原因不能解决的问题729个。


聚焦做实有效,做到解忧不添堵。坚持人民至上,围绕“当下事”“长远谋”,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一是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聚焦为企纾困,扎实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

市“四大家”领导包保服务51家重点企业、57个重大项目,66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包联服务171家企业,实现规模企业全覆盖。推进纾困扶持政策精准“滴灌”,共兑现各类惠企政策2.47亿元,新增信贷金额25.9亿元以上,对接支持金额58.6亿元以上,为园区企业招聘员工2082人。二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党建引领,以政治红、基因红、党建红为底色,织密组织网、共治网、服务网,建强产业链,共享利益链,积极创建“红纽带”党建品牌。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用好“五共”方法,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快推进全省唯一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全省环惠亭湖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打造更多美丽乡村引爆点。三是做实做强基层治理。以创建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为抓手,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全市780个党组织、7610名党员干部应下尽下、能下尽下,推动服务、资源、平台下沉。通过走访排查,新识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5户12人,化解矛盾纠纷53起。四是谋划做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深入对接省“51020”、市“4253”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产业链,着力构建“57550”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聚焦跟踪问效,做到暖心不烦心。把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强化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一是实行闭环管理。加强问题全过程管理,针对收集的问题,能够本单位解决的,限时解决;应由其他责任单位解决的,统筹安排、推动解决;需由市级层面研究解决的,提交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截至目前,6个问题已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并列入问题清单。二是把好质量关口。把问题办理的好坏贯穿巡回指导的全过程、各环节,对办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销号办结,下发工作提醒和工作通知11次,开展全覆盖巡回指导4轮。三是注重结果运用。将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和助企纾困作为实践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结合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评打分,对问题应解决而未及时解决、导致企业和群众不满意的予以扣分,倒逼服务提效。


(责任编辑:王静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