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综述): 在荆门寻找春天的坐标
时间:2025-02-25 来源:荆门新闻网
2月18日,我们迎来了2025年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绵绵细雨未来,迎接我们的是明媚的春光。早上九点我们正式开启了新春之旅,一起走到乡间的小路上。 车窗外,油菜田里满是蓬勃的生机,偶尔会有一抹温暖的黄冒出头来。我们满怀期待,感受着大地呈现出的一派欣欣向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笔下乐然垂钓、怡然自得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乐山湖国际垂钓中心坐落在此处。 自从这里开始营业,“刘阿姨们”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她们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些微小细节的存在,也有着许多价值和意义——它虽不是宏大叙事,却细雨润无声地让人们感受到身边的一些美好变化。 我还记得广播里邓丽君那温柔的歌声,一首《丝丝小雨》显得格外应景:“春已来到,冬已过去,还是没有你的消息。我和你初次相见就在这街头,是你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 她们和成片的油菜花田,还有正在酝酿芬芳的蔷薇花廊,都在期待更多人的到来。 由会议室改建而成的沙洋县沈集镇移民就业培训工厂就在村委会二楼。 因为它的存在,90后的杜女士,不必在生计与亲情间奔波。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春天,村庄也因温暖生长出故事和人情。 带我们参观三峡土家族村的吴会计——秋燕姐,是嫁到荆门来的安徽媳妇,村里的大小事她都了如指掌。 “来,坐!”对于我们这群突然来访的陌生人,他们总是这样热情,仿佛我们已经认识了许久。和村民打成一片的秋燕姐,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邻里间的温情。 我突然明白,“春天”从来不是季节的专利,而是深植在每句邀约里的永恒温度。 这里没有高楼林立的阻隔,于是那些此起彼伏的邀约声愈发清晰——荆门春天的底色是永远在炊烟里煨着待客的暖意,永远为他人留着一张木凳。 从枝头绽放的春花,到泥土里钻出的嫩芽;从奋力挥拍的起步,到脚粘泥土的日日巡查,无不彰显着荆门春天的生机。 泥沙挡不住京山人对网球的热爱;一时的失意也并未击垮85后的新农人程诚。 这份破“土”的勇气,除了那源自家乡的力量,还有那份事在人为的干劲。 第三天,钟祥下起了小雨。 这一路笑声和乐声不断,旅途的疲乏也慢慢消散。 “皇庄街社区乐团”爷爷奶奶的自信乐观,深深感染着我们。周梅书记和他们其乐融融的画面,也让墙上“幸福”二字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最后一站,我们前往了柴湖镇马南村,遇见了愿意尽自己所能把一切献给脚下这片土地的老党员——范宗华。 在接受采访时,他的衣服上还沾着尘土。他的目光坚定,哪怕把生命砌进时代的砖缝里,他也愿意。这是一位老党员的信仰和幸福。 这一路,有太多不期而遇的温暖。我看见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也看见了城乡共生的美好与福祉。大家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并在与他人共享中,编织起美好又真挚的社会联结。 我时常会想,作为年轻记者,我们能做些什么?也许只是在每次记录时做到: 1. 比流量慢半拍; 2. 比键盘侠多走几里路; 3. 比AI多带几分温度。 我们要用心去记录那些不被算法识别到的微粒。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潮水的方向,但至少可以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为每个奋力游动的普通人,刻下一枚不被冲走的水印。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一路的笑声不断,为什么秋燕姐能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为什么新农人程诚能守着广袤的田野年复一年,为什么养老服务综合体的角落里放着新鲜的菠菜,为什么老党员的外衣上沾着尘土,为什么我的镜头总会自动聚焦那些幸福的瞬间。 这些记录像春天的草籽,从采访本缝隙里顶破油墨生长,我幸福地记下: “生活的方式有许多种,每一种都值得歌颂。” “我们都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不论身处何处,只要团结一心,用心去耕耘,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无论什么年纪,只要热爱还在,依然可以满心欢喜地奔赴下一个春天。” “人有信仰,所以幸福。” 春天的叙事从不大张旗鼓,你只需要把种子悄悄埋下,它们会在未来某个春天的裂缝里发芽。 你准备好寻找荆门的春天了吗? (责任编辑:陈诗雨 ) |
|||
|
- 上一篇:前山·“钱”山
- 下一篇:拉动换新潮的“两新”,湖北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