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头条京山 >

我要这样在荆门过春天 | 把阳光的味道藏在“蜜”里

养蜂被称为“甜蜜事业”,追花的养蜂人和勤劳的蜜蜂一样,把花的精华藏在蜜里,把甜蜜献给了他人。

图片

海报制作:谢文静

  在掇刀区麻城镇,养蜂能手胡金泉从事养蜂行业已有20余载。20年来,他和爱人带着150多群蜜蜂辗转全国各地,在山海间追逐着他们的“甜蜜事业”。

图片

蜂箱里的光阴密码

图片


  4月上旬,油菜花刚刚褪去金黄,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花香。在掇刀区麻城镇朱庙村14组的一处民房前,一排排蜂箱整齐排列,成千上万只蜜蜂正忙着吞吐春天的馈赠。

图片

  见记者一行人到来,胡金泉热情地迎上来,给每人拿来一顶纱网帽,邀请大家走进他的“蜜蜂王国”。

  “上面是生产区,下面是繁殖区。”胡金泉熟练地打开蜂箱,割蜜刀划过蜂巢隔板,金黄的蜂群赘脾蜡应声而落,“这些‘违建’的巢穴得及时清理,否则会影响整个蜂群的秩序。”

图片

  胡金泉边操作边介绍,春天是蜜蜂繁殖的旺季,越冬后的蜜蜂刚刚恢复活力,蜂箱里渐渐热闹起来。蜂王开始大量产卵,工蜂们则忙着采蜜、哺育幼虫、筑巢、清理蜂房……整个蜂群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一刻不停。而他的工作,就是确保这台“机器”高效运转——调整蜂箱、割除多余蜂蜡、补充饲料、防治病虫害,每一项工作都马虎不得。

  目前,胡金泉养了150箱蜜蜂,每箱约两三万只,主要生产蜂蜜和蜂王浆,年产量从五六吨到十几吨不等,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图片


  胡金泉告诉记者,他与蜜蜂结缘始于1999年。那年,21岁的胡金泉在家中偶然翻到一本《怎样养蜂》的书,放牛时翻来覆去读了三四遍,从此便对养蜂着了迷。从向父亲好友拜师学艺,到如今与爱人共同打理150多群蜜蜂,这条养蜂路,他一走就是20多年。

图片

筹备迁徙

奔赴下一场花开

图片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蜜源植物丰富。这让转地养蜂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追花人”。当一个蜜源结束后,他们就会用高栏车将蜜蜂转到下一个有蜜源的地方继续采集。

  谈及于此,胡金泉感慨道:“转场太多,离家太远。”每年3-4月,他们的蜜蜂便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间辛勤地穿梭,采集那甜美的花蜜、花粉。蜜蜂在采花的同时还可以给油菜传花授粉,可以使油菜生态增产,提高油菜籽的品质和产量。当荆门的油菜花蜜采收完毕,胡金泉夫妇的“迁徙”便开始了。


图片


  蜂箱、养蜂工具、帐篷、厨具、太阳能发电板、逆变器、摩托车……6米8的高栏车载着他们的“家当”一路北上。

  4月初,河南商丘的泡桐花开;4月底,陕西延安的洋槐开得正盛;继续北上,山西吕梁、辽宁葫芦岛……他们风雨兼程,风餐露宿,最远把蜂箱运至离家1700公里外的内蒙古赤峰。直到9月,他们才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荆门的家。

图片

  20多年来,车辙印遍半个中国,胡金泉的养蜂路线也在持续优化。他不断改进养蜂技术,培育优质蜂种,只为酿造出更好的蜂蜜,这些收获的蜂蜜大部分交给合作社加工销售,自己也会处理一部分。

图片

  作为荆门市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的一员,他积极参加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也经常与同行们进行技术交流,分享各地花期情报,共同追逐着这份甜蜜事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68名,全社饲养蜜蜂8000余群,年产蜂蜜、蜂王浆近600吨。像胡金泉这样追逐花期、大转地养蜂的社员占三分之一左右。

图片


  “孤独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让我们有更多精力钻研养蜂技术。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我想把它干好。”发动机的轰鸣声中,载着追花人期待的高栏车再次启程,胡金泉和爱人即将奔赴下一场花开,继续追逐他们的甜蜜梦想。而荆门春天的故事,仍在继续上演……
(责任编辑:余琴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