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趣谈
时间:2024-05-29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近日,一位诗友用其网名写了一首诗称赞我的一位老同学,我将这首诗转发到同学群。同学们纷纷为我点赞。我说不是我写的。欧永华同学说,我以为是你的笔名呢。这使我想起有关笔名的一些趣闻。 1977年至1979年,我修八字门水库,任石庙团政工员。当时师指挥部办有工地战报和编印了一部《八字门水库诗歌选集》。因报纸和诗集上登了我不少稿件和诗歌,师部的编辑同志为了体现作者的广泛性,就要我用笔名,不全部用真名。于是我取了一个笔名:魏然。结果我们团部的同志到处打听石庙团的魏然是谁?我怎么从没见过?谁知我就在他们身边。 后来到京山报社工作,由于编制有限,编辑记者较少,一名编辑记者一天要赶好几个会议或参加好几个活动,报社领导也当记者使用。所以一个人一天要写好几篇稿子见报,尽用真名不大好,就取笔名。社长陈效良的笔名叫凡丁,总编辑涂家哲叫路途,副社长李国进叫戈进,我叫立早,经宣科科长童厚稷叫立里等。 我又编文艺副刊,又要采写新闻,每期报纸上要刊登我好几篇文章,光一个真名和一个笔名不够用,再说“立早”很容易被读者猜中是我了。于是我又取了林风、林梦、余风、王若谷等笔名,轮流使用,读者再也不怀疑是我一个人写的了。1987年我的一篇散文《老屋》被刊登在《长江日报》文艺副刊上,用的笔名林风。 1986年,县委领导要我以中共京山县委员会、京山县人民政府的名义给浴血奋战在老山前线的全体京山籍战士写一封慰问信。我问这信写了怎么寄?领导说,就刊登在《京山报》上寄到老山前线。后来我又取了一个笔名:余兰。京山某初中学生写来一封信:“亲爱的余兰姐姐:你编的文艺副刊真好看,我也作了一首小诗,请姐姐修改,能否登在报纸上?”报社的同志见了捧腹大笑。更好笑的是,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结束后,一名京山籍战士复员回来,就来到我们报社找余兰记者。一看余兰是个男的,不免尴尬几分。他忙掏出一袋压缩饼干,分发给我们吃。一咬,像铁块,牙齿不坚固,就根本咬不动。我问他,你们整天整夜地蹲在猫耳洞,就吃这个?他说,是的,由于敌人火力封锁很厉害,给养一时很难送上来。你莫看这一块还没有火柴盒大的饼干,吃一块,再喝点水,能管好长时间呢。我的牙还好,一点一点地咬,吃了一块,喝了几口白开水,肚子果然就有饱腹感。我赞叹:你们真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2024年5月28日 王章一 (责任编辑:杨清辰 ) |
|||
|
- 上一篇:七律二首·马林成书记回京山(平水韵)
- 下一篇:七律一一曹武广场夏夜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