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奋斗的你】不做老板返乡当“领头雁”
时间:2022-10-20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专访永漋镇张家岭村支部书记张明举 8月17日,永漋镇张家岭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一早晨,找张明举签字的、办事的、咨询的村民,一次次将采访打断。 5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水泥路,配套合理的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集便民服务、童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堰塘改造25亩……村民陈莉莉告诉记者:“我们村发生的变化,全得感谢我们村支部书记张明举。” 逆流返乡当村官 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就在几年前,张家岭村还面临劳动力流失、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村集体经济收入缺乏来源、村集体负债累累的困境。而那时,从张家岭村走出去的张明举已在外摸爬滚打多年,事业小有成就。 张明举是地地道道的张家岭村人,年少出门闯荡,他在工地做过小工,在餐厅做过洗碗工,扛过煤气罐,当过水电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脉和技术之后,张明举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团队,并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为全国各地各大型酒店提供装修服务。因为讲诚信、服务好,张明举成交了不少生意,攒下不菲的家业。 就在事业顺风顺水之际,回乡探亲的张明举被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戳痛了心窝子。“大片荒废的田地长满了杂草,泥土路破败不堪……这些场景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2007年,老书记彭永国的一个电话坚定了他回乡发展的决心。 当时家人和朋友都不支持他回乡,但是面对家乡父母官的感召,念着故乡年迈父母的面容,张明举怀着一颗为家乡为百姓做点事的初心,毅然回乡当起“村官”。 发展产业强集体 2014年9月,在村“两委”换届中,张明举高票当选张家岭村支部书记,正式挑起“大梁”。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张明举只有一个念头:为乡亲谋福利干实事。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从老板变身村支书,张明举放下手中的生意,将全部有心思放在了张家岭村,第一件事就是发展产业,富民强村。 发展如何破题?当时,张明举做出决定,办土地合作社,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让村民种出菜,卖好菜!”张明举说。 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2016年,张明举成立了鑫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173亩土地种植洪山菜苔和梅干菜。 但是独木不成林,张明举发现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做大市场。于是他联合周边村集体一起种植菜苔,以应对国内蔬菜市场的“不同口味”。“看好市场,按需种植,看单下菜。” 张明举敏锐把握蔬菜行情,种的菜供不应求。 特色产业兴旺,村里土地“生金”。现如今,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8000万左右,主要种植菜苔、土豆、梅干菜、黄豆、玉米等作物,销往全国各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连年攀升,达10万元。 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有产业就有收益,村里产业发展起来后,上级配套资金也愿意落到张家岭村了。2019年修建了全镇第一个蔬菜冷库,延长蔬菜保存周期,随之而来的还有50个蔬菜大棚、育苗大棚、蔬菜加工仓库…… 增收致富兴桑梓 如今,合作社辐射带动附近满天星村、青年村、青龙庵村、贾家台村4个村,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大批村民跟着合作社种菜增收,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 提起张明举,村民邓凤娥不由自主伸出大拇指点赞。自加入合作社以来,她种菜省心了不少,合作社为种植菜苔的村民保种保收,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服务、技术指导等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提升,收入也随之增加,每亩纯利润在8000到10000元左右。“有时间就到合作社打零工,顾家的同时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每年能挣2万多呢!”邓凤娥高兴地说。 现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可以到基地务工,并优先保障脱贫户就业。合作社现有固定脱贫劳动力13人,平均每人每年收入5万元。 53岁的张在卫是张家岭村3组脱贫户,家里有83岁的老母亲,妻子也身患疾病,他本人也因身体原因不能从事重劳力,张明举便安排他在合作社管事。“合作社就像我的家一样,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张在卫说,家里所有的土地都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了,每个月还能拿3500元的工资,到年底了还有分红。 短短几年时间,张明举矢志不渝,抓产业、优环境,硬是把一个烂摊子“扶”了起来,而且站立得稳稳当当。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虚情假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挑起了全村1840人“领路人”的担子,他也从“归雁”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脚踏实地带着大家一起发展,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计划两年内,投资380万新建一条玉米深加工生产线,吸纳就近务工人员50人以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还要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媒体记者 魏梦婷 实习记者 胡梦颖) (责任编辑:王静 ) |
|||
|
- 上一篇:我市部署下阶段金融工作
- 下一篇:全市驻点招商工作调度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