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外媒京山 >

【湖北日报】解读幸福村的“幸福密码” 京山市幸福村综合减灾示范村创建秘诀


                                                                   记者/文月

从京山市出发,沿着G240国道开车约半个小时,拐进一条被众多大树簇拥的乡间小道,就来到了幸福村。

平坦宽阔的村道,层次分明的绿植,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种专业应急设施设备,如果不是周围农田的提醒,很难想象这是在远离城市的乡村。

在全省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村) 创建活动中,幸福村被省应急管理厅作为典范多次提及。到底这个小村庄有何魅力?

近日,《湖北应急管理》记者走进幸福村,一探究竟。

堰塘边的防护栏隔绝安全隐患

幸福村地处京山南部的丘陵地带,没有山洪、泥石流的侵扰,也没有大江大河引发的洪灾。“村里防灾减灾的重点对象是人。”幸福村党支部委员彭红卫告诉记者,“比如村民的用电、用气、交通安全,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等,这些都是长期的、细致的工作,重点在‘防’。”

村里有大小堰塘50 多个,一到夏天,村干部们就开始到塘里“捉人”。“水深一点的堰塘,以及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都不允许下水。”彭红卫表示,但堰塘太多,根本看不过来。2020年8月,开展综合减灾示范村创建之后,村里除了增设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外,还借助隐患排查的机会对所有堰塘进行了一次大整修。

在村里走一圈发现,这里所有堰塘边上都设置了风险提示牌,上面标注了水深、灾害类型,发生溺水等事件后如何处置,以及负责该处风险上报、检查的信息员的姓名、电话,并配备了救生圈、救生绳等应急物资。为了防止村民在水边行走时不慎落水,村委会还在各堰塘、河流倚靠路边的一侧装上了防护栏。

针对村里几处大堰塘,村委会还为其找到“管家”,根据大小,每个堰塘由2~3名村干部包保,负责安全巡查,定期检查是否有杂物、是否有人破坏堤岸,并向居住在堰塘边的村民宣传防溺水知识。每年汛期,村委会对堰塘周边的村民以组为单位,发放沙袋、木桩等防汛物资,负责该处堰塘的防汛抢险工作。

随着各项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给当地村民受到很大触动。该村村民桂志发,小时候出门上学要经过村口的一座石桥。石桥是由碎石铺成的,并不稳固,每次下大雨,桥面就被冲毁,村民只能游泳过河,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非常危险。在村里创建示范村活动的带动下,如今已经在外地开办公司的桂志发不想村里的孩子再走他小时候的路,主动捐出60多万元在村口重建了一座坚固的小桥,被村民们称为“幸福桥”。

50名应急队员为村民排忧解难

“在幸福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有人管。”彭红卫告诉记者。在创建示范村时,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村里建立了一支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中的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与村里的网格员、各村组的灾害信息员一起,织就一个防灾减灾精细化网格。

原本,按照计划应急队主要负责制定各项应急预案、排查隐患、布置各类防灾减灾设施设备,以及组织村民开展应急演练、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等工作。在与村民接触过程中,村里的党员干部越来越意识到,防灾减灾不只要防自然灾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潜在风险、心理上的风险,如果没有及时疏导控制,也可能变成实际的灾害。于是,应急队的队员们开始一人分饰多角。

在平时他们是宣传员,走村入户讲解各类防灾减灾知识。在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来临前,他们是信息员,一家一家打电话、上门通知,告诉村民如果下大雨就立即转移,并为每一户制定了具体的转移路线和转移位置。他们还是检查员,摸排哪户村民的房屋有裂缝、破损,液化气罐是否按规定更换、灌装,冬天烤火取暖时有没有开窗。他们还要对村里每个人的情况一清二楚,哪家有孤寡老人,哪家孩子父母都在外面工作,一旦遇到险情,他们第一时间转移这些弱势群体。同时,对村里的精神病患者应急队员们都一一包保到人,以防各类意外发生。

在彭红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会议内容。除了各种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和政策,更多的是像“骑三轮车要戴头盔”“走路走两边不要走中间”这样朴实、易懂的话。这些话是在村小组户主会上对村民讲的话。彭红卫介绍,村里实行村干部包组,每名干部负责两个组,每月至少组织包保组村民开一次户主会,讲各类安全知识,为了让村民能够“听进去”,每次都结合村民日常生活习惯讲相应的安全知识。每年村里还会在京山市应急管理局、消防大队、医院的支持下开展至少两次应急演练,以便村民能更直观地掌握各类防灾减灾、自救和急救知识。

一张保险单为意外灾害兜底

防范再好,仍然有一些不可控的风险存在,一旦发生意外,如何帮村民降低损失?

2019 年11 月,幸福村二组村民李金花在厨房里做饭,因为不小心把灶内的火星带出来,引燃了一旁的柴垛子。由于李金花年纪较大,扑救不到位,火势越来越大,最终厨房被烧毁。看到一片狼藉的房子,她既后怕又心疼。好在她购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险,通过走保险,获赔1500元,减轻了负担。

这起意外给了村委会启发——“能否将防灾减灾工作与保险相结合,通过走保险赔偿,为受灾村民争取多一点补偿,减轻负担,提升村民的抗风险能力。”

经过多方协调,幸福村引入了农村小额意外伤害保险等多个险种,实现了参保人员全覆盖。如今,村民发生意外伤害,农田、房屋等个人财产遭受自然灾害等发生损毁的,都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加上政府给予的救助资金,村民有了双重保障。“防灾减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彭红卫表示。

经过近两年村里反复地宣传教育,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现在问起应急避难场所,村民都能立马指出来。冬天在家烤火时,村里的老人都知道要打开窗户。”


(责任编辑:王静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山市电视台、今日京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