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湖北京山源泉村:田野上的“以工养农”试验
时间:2022-05-27 来源:学习强国
“燕子为什么喜欢到这家做窝?”说明采访意图后,湖北京山曹武镇源泉村支书袁俊先向记者提了问。 在带着“乡土味”的问答里,我们知道了他关于振兴源泉的“现代化”思考。 “村集体经济发展要靠工业。”袁俊和源泉村想走的是一条“以工养农”的路子。 ![]() 9家合作社、4家企业,源泉村这些年工农结合攒下的“家业”,让袁俊有底气大胆地往前闯。 “市里有大工业园,我们村也有小工业园。”袁俊自豪地带我们参观。闲置的粮站被改造成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再次发挥价值。 租赁了第一间仓库的米厂,窗外便是稻田,全村产粮一半以上得以就地加工。紧挨着的烘干厂设计产能日烘120吨,米厂和村民都可安心存粮。 西侧厂房正在装修,即将进驻的生物肥厂7月即可投产。最里间的蛋托厂,让22位务工村民每月增收2000元。 4家企业规模不大,袁俊却格外重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更是他“以工养农”的试验田。 并不起眼的厂房和生产线,确实让我们对“粮站园区”的效用心生疑虑。直到村民郭巧新在采访镜头前谈笑,我们逐渐认同袁俊的想法,“乡村振兴不求高大上,但求真善美”。 58岁农村妇女毫不作假的笑声,就是对“家门口”企业的真实好评。 ![]() 工厂化管理模式被袁俊植入源泉村的农业发展。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4700亩,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经营。 整合分散的养殖项目,沿源泉河两岸连片养殖生态鳖,第一年即实现盈利。从小棚到联栋大棚,大棚果蔬也成为源泉村的特色名片。 水涨船高风声起。奔着“全国文明村”的名气,外加20个“现成”的大棚,华农研究生王浩选择到源泉村创业。试种的薄皮辣椒,第一批货就在武汉四季美市场一售而空。 信心满满的王浩下一步打算拓展种植品种,而乐见其成的袁俊下一步筹划再建创业基地,“建平台,引人才,前三年低价收租,之后村级入股实现共赢。” “燕子为什么来?”“当然是环境好。”袁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在他眼里,村“两委”要做的,就是当好市场主体的“店小二”。 ![]() 其实,袁俊正酝酿着一场更“前卫”的试验,那是关于“村企共建”的故事,我们下次再叙。 |
|||
|